网红书记陈行甲的背景解密

故乡读书会,有态度,有温度。

  ◆  ◆

随笔

陈行甲的背景

◎余一梦

陈行甲的爱人“霞”,当年就在我家附近上学,隔着一条马路,我经常看见她和一帮同学进出学校,但不知道哪个是她。

那时我也不认识陈行甲,更不了解他有何背景。最初知其名,是他以三千米高空跳伞的方式宣传巴东,并因此成为网红书记之时,或者比这更晚,是他宣布辞去县委书记职务的时候。那时也只是在网上零星地看见关于他的消息,感觉他是官场的一个另类,我有我风格,不走寻常路,如此而已。待在网上看了他“人生笔记”的第六记,我才生出敬意来——要让我对石瑛以后的官员表示敬佩,真的是非常困难的事。

然后我就买了他的“人生笔记”。买一个既非学者亦非作家的当代人的书,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罕见的举动。

拿到书,我连夜翻阅。首先是看第六记:《在峡江的转弯处》,这次重温,一种壮怀激烈的现场感让人震颤。在县委书记任上,年青的陈行甲顶住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上级暗示,匿名警告,众人冷眼,同僚使坏,甚至死亡威胁,亲自签字双规或抓捕了87个问题官员和不法商人,其中包括曾经坐在他左边的县长和坐在他右边的副书记。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但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干净,自身不硬,谁敢孤身对阵?陈行甲的勇气和清白,让我心生敬意。

陈行甲究竟有何背景?看了本书的第一记,关于他母亲的部分,我似乎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一些写作者笔下的母亲,往往集美丽、善良、勤劳、俭朴等美德于一身,近乎完人,但其实他们的母亲可能偷过菜,碰过瓷,或者恶毒地诅咒过邻居,这些都被选择性地遗忘或者忽略了。为尊者讳,为亲者隐,是孝道,也是“规矩”。陈行甲写他父亲的笔墨很少,因此形象不是很鲜明,写他母亲的篇幅较大,这自然是因为母亲对他的影响更大。我不能肯定其中没有美化的成分,但感觉故事真实,细节动人,这是有我自己的人生经验可供参照的。他的外婆生了10个孩子,只有5个长大成人(过来人都知道,这个存活比例并不低。),母亲出生,使贫穷的家境雪上加霜,外婆本来是坚决要淹死她的(这种作法有悠久的传统,至少在苏东坡时代的鄂东就是普遍习俗。)只因算命先生的一句话,她才侥幸活下来。算命先生说:她将来是贵人之母。

因为这句话,陈行甲的母亲获得了生存于人世的机会,也因为这句话,母亲对他满怀感激。而他没有病死,没有成为睁眼瞎,没有变成一个心硬的人,则要感谢母亲。算命先生的话,经母亲的口说出来,就成为对他的期许,也就成为他奋斗的动力。他对底层怀有同情,对未来怀有希望,在生活中有仪式感,对环境有洁癖,不肯认输和退却,也与母亲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这既是对母亲的回应,也是对母亲的报答。母亲把最爱的的确良衣服送给贫穷无依的邻家女孩,为暗夜行路的素不相识的人留灯送水,这些举动,使他懂得了悲悯和爱,让他学会了爱别人。“我明白每个人都是母亲的孩子,每个人都值得这样被爱。”他在即将高升之时毅然转身,投身公益事业,化小爱为大爱,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纪念母亲,告慰母亲在天之灵。这大约就是陈行甲最重要的背景。

如果说,陈行甲面对外部挑战的勇气让我敬佩,那么他对自己的挑战则让我感动。他考入清华之初,跟不上教学节奏,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双重压力让他自惭形秽,彷徨犹疑,但是他没有认输,而是“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来追赶”,把每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小时,不浪费一点学习时间。我自认为还算自律,坚持读书,写作,爬山,每年要有新成果,但与陈行甲相比,我不得不感到惭愧。他对英语学习的执着尤其让我愧悔交加。在清华的两年间,他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培训机构度过,报遍了某机构几乎所有的英语班,甚至报了顶级难度的同声传译班。他全力以赴,如同让马拉着自己往前跑,“就这样被拉着在地上拖着往前,直到皮开肉绽满身是血仍不松手”。陈行甲的培训,与家长们强迫孩子报班不是一回事,春蚕作茧,方能化蛹成蝶,他与自己死磕,是为了挣脱局限,告别故我,迎接新生。

看到这里,我甚至有了泪意,与陈行甲相比,我还是太软弱,对自己太宽容了。他之所以成了今天的他,我之所以仍是昨天的我,不是没有原因的。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因为有了清华这两年的拼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陈行甲感受到一种召唤,看清了未来的样子,他将这段岁月比喻为“人生的巴颜喀拉山”、生命的分水岭。知难而进逆风奔跑的态度和精神,是他人生的另一种背景。

回头再说那个“霞”——陈行甲的爱人。

其实我到现在也不认识霞,但我当年的确经常看见那些青春飞扬的女孩来来往往,那其中应该有她。再说了,即使当年认识,现在遇见也未必对得上号。陈行甲眼里和笔下的霞,可以用“优雅”来形容。优雅,是对一个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最高级的赞美,能当得上这个词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我要说的是,即使今天的霞、陈行甲的爱人(其实我颇不习惯用这个词,它有时候与老婆一样俗气,有时却比用妻子或夫人要适合些,比如现在。)真的如他所说那样优雅,当年在湖北大学读书的霞也未必优雅,至于在黄石二中读书的霞,或可称青春靓丽有气质,但离优雅还有相当的距离。陈行甲与他的爱人相互成就了对方,当年在广东中山市的秋风夕照里形影相吊的霞,当年在兴山县耿家河煤矿地下倾斜的巷道里倒着爬行的陈行甲,与后来的他的霞和霞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人,几十年的共同生活,相互的砥励和扶助,相互的磨合和体谅,相近的理念,相似的情怀,塑造着对方,改变着双方,这才有了如今的陈行甲和他的爱人。可以说,陈行甲是他的爱人的背景,他的爱人也是他的背景。

陈行甲说:“我和霞的故事,就是传说,一个我在童年的山谷中不曾梦到过的传说,……一个我在青年的迷惘中不曾奢望过的传说……”我相信他的话,相信他的感觉,因为,我也有类似的感觉。他有他的霞,我有我的“霞”。夫妻就是这样:你把她当女神,她才能成为女神,你把她当母夜叉,她就会成为母夜叉。她视你为英雄,你才不会成为懦夫。她认为你与众不同,你才不至于泯然于众。

陈行甲与我其实是同代人,也算是同龄人,他无疑是我的榜样,却也是难以效法的榜样,不过,我们每个人即使不能成为他,也可以以他为背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陈行甲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欢迎阅读】

早餐与人生

我们盼过年,到底在盼什么?

史成芳: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博士

余一梦:会龙池遇隐记

『诗人风采』余一梦诗词选

宋朝最后一位战神的生前身后事

张开焱:怀念大清

秋水文章赤子心:徐为节散文集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