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低压漏失井捞砂技术研究与应用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一些区块受长期注水或注气开采以及油井不合理的生产制度的影响,储层骨架受到破坏而造成油层出砂,出砂后的地层呈亏空状态,亏空不断扩大会导致油层坍塌,出砂进一步加剧。 油井出砂量达到砂埋生产层时,就会造成油井减产或停产。

而通常情况采用的水力冲砂在地层压力低或油层漏失严重的油井,只会导致砂子随冲砂液再次进入油层,生产时再次产出进入套管内的恶性循环,而且大量的冲砂液进入油层会导致油层污染,尤其对于水敏油藏,严重时会导致油井不出油。 大量的冲砂液进入油层,油井正常生产后往往几天都排不净,也严重影响了油井的生产时率。低压漏失井捞砂技术研究是在成熟的负压捞砂工艺基础上,对配套工具及捞砂工艺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油井的捞砂效率,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以适应直井、斜井与水平井捞砂工艺的要求。

一、捞砂工艺管柱

1、管柱结构

设计了 3 种捞砂工艺管柱,管柱主要由泵上阀体、捞砂泵、滤砂装置、沉砂管、下阀体、砂铲等部分组成; 其主要是以泵作为产生抽汲形成液流的部件。 管柱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球阀式、挡板式、大斜度井或水平井捞砂管柱

2、工艺原理

用抽油管连接上阀体、捞砂泵、滤砂装置、沉砂管、底阀体、砂铲等工具下入至砂面位置,往复上提下放油管,砂子通过砂铲被携带到沉砂管内,重复以上过程,砂子不断被吸入到沉砂管内,逐渐下入单根油管,捞砂至人工井底,提出油管,地面清理砂子,完成捞砂作业。

3、技术指标
针对 Ø139.7 mm 套管采用常规捞砂泵设计参数: 捞砂泵柱塞直径 70 mm; 捞砂泵筒最大外径108 mm; 捞砂泵行程 3 m; 工具端部连接螺纹 73mm; 最低携砂速度 0.2 m/s。

二、关键部件设计

1、捞砂动筒泵

由于捞砂泵的类型较多,设计方面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满足吉林油田低压油井的工艺要求,采用动筒泵(图 2)作为捞砂泵,并采用皮碗式软柱塞设计(图 3),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既有效形成了密封环形空间,并且避免了出现砂卡现象,也不影响下行程速度。

图 2 捞砂泵泵筒示意图

图 3 软柱塞示意图

2、底阀体

底阀体(图 4)主要采用弹簧复位,防止底阀失效。

图 4 底阀体示意图

3、砂铲

设计了两种砂铲,当施工井出砂时间较长易形成较大砂块时,为避免砂块把底阀卡住,造成底阀失效,应采用挡板式砂铲; 在正常井或水平井,为保证球阀的快速关闭,应采用球阀式砂铲,在直井也可以采用挡板式砂铲,但在水平井不建议采用挡板式砂铲,因为挡板的开启,在水平井段重力作用下砂子的堆积易造成底阀失效。 砂锥式砂铲作为多级阀体捞砂工艺管柱的专用工具,目前只能与之配套使用。

1、挡板式砂铲

挡板式砂铲中挡板的设计可有效避免卡住较大砂块,造成底阀不关闭,使捞砂失效。

2、球阀式砂铲

球阀式砂铲(图 5)利用弹簧强制复位,可有效关闭底阀。

图 5 球阀式砂铲示意图

三、捞砂参数优化设计

为保证有较快液流速度,需要合理控制作业机上提、下放速度,在设备功率许可情况下,尽可能把作业机的上提、下放速度控制在最大; 同时如要建立起有效的循环也需要有较大的泵沉没度,如果泵在液面以上,有效的举升只能形成相对压差为一个大气压的举升高度,因此把泵的沉没度确定在 50 m以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泵的沉没度越大越好,如果液面较低,会造成泵无法正常实现抽汲,这时需要利用管线或泵车进行倒灌,产生一定的泵沉没度,泵内负压越大,作业机上提速度越快,井底沉砂进入砂铲底部阀体的液流流速越快,越容易把砂吸入到沉砂管内。 另一方面泵内产生的负压会对下部油管有一个较强吸力。

根据井底沉砂的体积来确定沉砂管的数量,在井况许可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内通径即容积较大的油管作为沉砂管,这样可减少沉砂管长度,沉砂管长度较长意味着泵吸入口与砂铲尖之间的距离较远,从而影响对底部砂液的吸力,影响捞砂效果。 以Ø139.7 mm 套管为例,用 Ø73 mm 油管作为沉砂管,其相应的比例为 1:4,在此基础上再多加 40 m 油管,来确保砂子不会进入到泵筒内,造成卡泵。

泵径大小决定了泵排量大小,在捞砂工艺中泵排量越大越好,这样可产生较快的液流速度,因此选择大的捞砂泵,根据吉林油田实际生产情况,目前采用内径为 70 mm 的泵。

四、施工注意事项


(1)捞砂泵必须在液面以下工作。

(2)必须保证沉砂管密封。

(3)砂铲快接触到砂面时,按探砂面操作规程探砂面。

(4)尽快完成井口接单根油管的操作。

(5)捞砂泵使用 5 次后,拆开泵筒检查橡胶活塞。

(6)捞砂泵在设计时,严禁应用在大于 30° 的斜井段和水平井段。

(7)如果施工过程中遇卡,上提悬重不得大于500 kN。

油  气  物  联

公众号ID:

YouQiWuLian

油气物联资讯共享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