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金庸父亲被错杀,30年后邓公接见时谈及,他淡然:算了吧

金庸,本名查良镛,华人世界闻名遐迩的武侠小说大家。他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但其名字的影响力,还要远胜其余三人。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多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影响着几代华人,而后又被大量翻拍成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制作成游戏等衍生产品,现如今继续扩展着“金庸宇宙”惊人的影响力。

武侠故事里,刀光剑影,血雨纷飞,爱恨情仇,这是金庸笔下虚构的世界;而这个虚构之外的世界呢?金庸其人又是如何折磨自己的现实人生?

只要稍一挖掘这位武侠小说大师的内心世界,就不难发现,在他的心中,一直潜藏着一份无法言说的隐痛。

1951年4月26日,金庸的父亲查数勋因被认定反动地主而被枪毙,这件事在金庸的心头割下的伤口,在他的余生中都隐隐作痛。这种痛苦也被他收纳进他的小说,好像为了尘封记忆,但实则依旧刺痛,一种任何锋芒也无法遮盖的刺痛。

“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全中国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这是金庸在其自传体散文《月云》里所写下的话。

书香门第,唐宋巨族

金庸,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人,海宁查氏第二十二代孙。查家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查家祠堂上由康熙皇帝亲笔所题写的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便是极好的证据。

金庸出生后,家族已经逐渐走向没落,即使如此,但生活依旧富足,资产遍布。据说,当时查家仍有三千多亩土地、一百多佃农,所住的房子是五进式的大宅院,有九十多间房间。另外,查家的产业下还有钱庄、米行等等,可谓依旧家业显赫。

明清年间,海宁查氏一共诞生22个进士;在康熙年间,更是创造了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这般让人惊诧的科举神话。

其父查数勋的大哥,为清代的秀才;二哥,是北大国文系的高材生;而查数勋也是毋庸置疑的知识分子精英——自幼接受西式教育,毕业于当时可谓名声显赫的复旦大学(中国三大教会大学之一)。

在当时极度封闭落后的中国社会,新旧文化的碰撞才刚刚起步,战火的阴霾遍布中华大地,而查家作为极具知识分子视野和经商雄心的大家族,在当时的中国,当然是十分先进的存在。

据说当金庸还年幼时,一次生日,查数勋将狄更斯的一部名为《圣诞颂歌》的小说送给他作为礼物。由此可见,查家以及父亲查数勋对于金庸从小对于智识上的教导,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周济百姓,惨遭蒙冤

查数勋是地主吗?这当然是肯定的。但与刻板印象中极力剥削劳动人民的形象不同,

可能是出于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影响,查数勋晚年兴办“义庄”,热衷于教育事业。由他兴办的龙头阁小学,所有的学生均可免费接受教育。

另外,根据《文史月刊》中的相关记载,查家曾将一千余亩旱涝保收的、上好的水田作为本族的“义田”,收租的谷物变卖后用来周济族人,并视年成的好坏给佃农减租或免租。

五十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震反运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由于批准了权力下放,部分地区出现了乱捕乱杀的现象。

起初,由于查数勋周济百姓,受到百姓极大的尊重,同乡无人控诉过他。可不幸的是,一个邻村的残匪却揭发了他,并控诉他以下四个罪行: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造谣破坏,决定以不法地主罪,予以枪决。

平反昭雪,点头和解

杀父之仇,在金庸的心中是一道无法迈过的鸿沟,不断撕裂着他的心脏,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忆起伤痛。金庸用笔写下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豪杰。

杨过、乔峰、段誉、林平之、郭靖、张无忌等等故事人物,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背负着杀父之仇,有着常人无法理解之痛。这是也金庸对自己的写照。

1981年,邓公写下“愿见见查先生”的指示。1981年7月,金庸以《明报》社长的身份来到了北京,成为邓公第一位接见的香港同胞。在会谈期间,邓公主动谈起查数勋被处死一事,说“团结起来向前看”;

1985 年 7 月 23 日,查数勋终于平反昭雪,海宁县人民法院作出了如下的判决:“原判认定查树勋在解放后抗粮不交,窝藏士匪,图谋杀害干部以及造谣破坏等罪行,均失实……本庭认为,原判认定查树勋不法地主罪的事实不能成立,判处查树勋死刑属错杀。”

小结:

伤痛是肯定的,走出是艰难的。金庸说出“人入黄泉不能复生”,附带多少之前的人生路途中的伤痛与凄凉。但金庸先生最后放下了仇恨,为社会的事业投入了自身的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