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教

中国古代礼教类代表作有《周礼》、《仪礼》、《礼记》、《荀子》、《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等。商务印书馆1966年出版了周林根先生的《中国古代礼教史》,于右任先生为其题写了书名。

《周礼》

周朝建立后,以《周礼》治天下。《周礼》又称《周官》,相传由周公制定,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全书共六篇,分别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约有官职 360 种,以官制的执掌来联系各种制度。

周朝通过《礼》来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发生,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之分。比如,规定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 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 、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乐舞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强调的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周朝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举措。孔子曾修订了《乐经》,其再传弟子公孙尼子为《乐经》作有《乐记》,荀子作有《乐论》。《乐经》本为六经之一,可惜亡于秦火。但也有人认为,《周礼·天官》之《大司乐章》即为《乐经》。后来,汉武帝时期的献王等人根据《周礼》中的礼乐等汇编了《乐记》二十三篇,被视为替代品。西汉经学家、史学家刘向在校书时,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乐记》二十三篇,收于《别录》一书中。

《仪礼》

《礼》经秦火而散失后,西汉鲁国学者高堂生即收集整理出《士礼》十七篇,即今本《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礼制是维持士、大夫、诸侯、王等贵族阶级秩序的一种手段,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奴隶主贵族可以拿钱赎刑,而对百姓不必苛求完备的礼节。也有人解读认为,“刑不上大夫”是指刑罚不把士大夫置于上,“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仪不把庶民置于下,体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周朝的刑法有五种:墨即脸上刺字涂青;劓 yì 即割鼻;刖即断足;宫即男子割生殖器女子幽闭;大辟即斩首。

秦始皇时期的刑法更为严酷。1975 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秦简,其中有《秦律十八种》。据记载,秦朝的死刑有:腰斩、枭首、弃市、戮尸、坑死、车裂、镬 huò 烹等;肉刑有:膑(砍去膝盖骨)、刖(锯脚)、劓(割鼻)、黥(在脸上刺字)、宫(男子阉割、女子幽闭即打掉子宫或羞秘骨以致失去怀孕能力和性能力)、榜掠即捶打等。

汉朝始祖刘邦灭秦进入咸阳后,宣布废除秦朝苛法,公布《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从而使关中人大喜过望,唯恐刘邦不当关中王,使刘邦争取了民心。而唐朝的黄巢起义,就没有刘邦智慧。本来已经攻下唐都,让唐僖宗出逃成都,且黄巢在京都长安坐上了龙椅,已改国号为大齐,为何又以失败而告终呢?因为黄巢没有像刘邦一样约束队伍,没过多久,这支队伍就到处烧杀抢掠,奸淫妻女,无恶不作。黄巢最后兵败东撤,退至山东莱芜的狼虎谷,为保外甥性命,自杀后让外甥割头去请赏。

严酷的肉刑一直到汉文帝时才被废除。汉文帝时,名医淳于意外出游离,有个病人来找他未找着,不幸病死,其家人就状告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官府要判处他肉刑,其女儿淳于缇萦情急之下,上书汉文帝“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汉文帝非常感动,遂废除了残酷的肉刑。

《礼记》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此后历朝历代基本都没有跳出这“三礼”治国的范围。是由西汉学者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宋代以后则位居“三礼”之首。其中的《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等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发挥的作用很大。朱熹讲天理良心,王阳明讲致良知,都是《中庸》思想演变而来。《三字经》是对《大学》、《中庸》思想所作的通俗化的简易读本。

刘邦称帝后,让博士叔孙通制定礼仪,让百官按礼节朝拜,刘邦很高兴,奖励孙疏通五百金,并把他从一个博士直接提拔为九卿之一的掌管礼乐的正部级太常,后又调任太子太傅。叔孙通也因此被称为汉代儒家的宗师。

《礼记》中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傲不可长 , 欲不可纵 , 志不可满 , 乐不可极”。《礼记》开篇即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这样才能使人信服。朱熹说,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效足以安民。为政者,居庙堂之高,若能恪守,则天下太平,百姓相安;为民者,处江湖之远,若得遵从,则乡里无衅,乐做安民。

《三字经》

《三字经》由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所作,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

《三字经》不仅有满文、蒙文译本,还要英文、法文译本。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读必背的书籍。2008年我国新修订了《三字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2009年,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

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还创作了《新三字经》。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由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从搨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编为四言韵语而成。《尚书故实》称:“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周兴嗣(?—521)南朝梁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人,字思篆。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千字文》的续广增编,宋元以来,不下数十种,如《续千字文》、《广易千字文》、《叙古千文》、《正字千字文》等,但都不能与周编《千字文》抗衡。

百家姓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

《百家姓》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与《三字经》、《千字文》共同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百家姓》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经》

《孝经》,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0)

相关推荐

  • 《三字经》逐句解释完整版,整理后读起来就更清晰了!

    ​ 近日央视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国学等传统文化也逐渐升温,人们便把好多老古董给翻出来,进行新一轮的学习和温故知新. 在古代蒙学的"三.百.千"(<三字经> ...

  • 二轮微专题08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二轮微专题08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原生文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史前时代),其年代久远.混沌荒蛮,考证极其困难,而神话故事却精彩绝伦.寓意深刻,能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三)--中国古代神话VS古希腊神话

    最近总被推送一条假新闻--<麻省教授: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分析>! 大概内容是说:一位名叫理查德·拉尔森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一场讲座中对比解读中西方神话故事,称西方人习惯于听神的旨意,往往逃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四)--中国神话世系谱

    是否要写<中国神话世系谱>,小编犹豫了很久,中国神话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最难撰写的部分就是神话世系谱.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神话资料庞杂.不成体系,尤其是上古神话部分,一人多角(多名).多人一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五)--中国古代神话的宇宙观

    莽荒时代,古人跻身于天地之间,弱小无助.艰难求生,对天地和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发自内心,当力量无法战胜现实时,幻想便成为了有效的自我安抚手段,于是人们尝试用神话的方式对宇宙作出解释. 创世神话讲述宇宙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

    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尚无法通过手中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自然界抗衡. 风雨雷电的惊扰,虫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种种无法解释的事件均使人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只不过是万物生灵之一,从而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八)--神话中的地理观

    首先明确一下,神话地理并不等同于实际地理,受<山海经>等著述影响,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地理查勘和地图绘制技术一直落后于国外,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国地图测绘技术不落后于世界,甚至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九)--原生神话与儒释道的相互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神话,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儒家.道教.佛教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表现出很强的融合效果.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中国逐渐形成了儒释道鼎立的文化格局,不过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