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小家碧玉——乾隆玻璃艺术品欣赏(1)

(0)

相关推荐

  • 景泰蓝的神秘面纱

    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为最多.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品种有瓶.盘等,后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等.釉色多为天蓝 ...

  • 明清景泰蓝的认识与简介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它是集美术.工艺等专 业技术为一体,是最 具北京特色的 ...

  •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精粹——乾隆孝粉碗

    造型是乾隆孝粉碗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饰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造型是由功能及玉坯形状决定的,其比例权衡要适当.纹饰是乾隆孝粉碗的装饰,它的美丑容易被人们觉察和感受,一般来说它服从于器型的需要.造型和 ...

  • 掐丝珐琅彩真品图片及鉴定方法

    众所周知,掐丝珐琅器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堪称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每件掐丝珐琅器,必须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鎏金等复杂工艺,稍有纰漏,则前功尽弃.由于烧造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明清两代 ...

  • 超级富豪们收藏的乾隆孝粉碗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玉史与造玉史.清代琢玉的规模.产量.种类,在中国古代玉雕史上是空 前 绝 后的.其工艺水平集历代工艺之大成,掀起了中国古代最 后一个造玉高潮,它艺术成就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 ...

  • 景泰蓝鉴定方法,太全了

    景泰蓝在明代的时候制作大器是非常困难的,一般情况下还是作为一种室内陈设,但是到康乾盛世,尤其到乾隆时期,景泰蓝就可以做得非常大,超乎我们的想象.最 高的景泰蓝高度是239厘米. 景泰蓝工艺始于明代景泰 ...

  • 珐琅彩赏析

    瓷胎画珐琅,就是在瓷器上烧制珐琅彩画,这种工艺最早的记录是由法国布罗伊斯市(Blois)附近的切特尔劳特小镇(Chatelrault)上的吉恩(Jean)与亨瑞·图汀(Henri Toutin)两位艺 ...

  • 收藏殿堂 | 史前古蜀造形艺术品的欣赏收藏

    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十年间,全国各地到处修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四川盆地亦不例外,大量的基本建设施工导致古蜀文化遗存突然潮水般地出现在人世间.今天介绍一位资深的古蜀文化收藏大家,他的收藏颇丰,仅 ...

  • 收藏殿堂 | 清代田黄方章欣赏

    规格:高90×直径50×36mm  重量:288g 印面:金文阳刻"樂万民之所樂" 边款:癸亥三月 次行 赏析: (1)次行,即大篆刻家钱松次子钱式,钱塘(浙江杭州)人,字次行.子 ...

  • 收藏殿堂 | 远古文明造形艺术品中的獠牙长舌的形象是什么?

    在远古文明造形艺术品中,尤其是大型结构艺术品中有一种出现频度比较高表情狰狞凶狠的艺术形象,特点是巨口.獠牙.长舌.长角,总之,从头部看来兽的成分多于人的成分,可是它们却具有人的躯体,如四肢.第一和第二 ...

  • 收藏殿堂 | 远古高古艺术品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原因

    所谓"高古",古玩圈一般指的是唐代以前或战汉以前的器物,例如汉以前的玉器统称为高古玉,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 战汉和田碧玉大玉璧 所谓"远古",据<百度百 ...

  • 收藏殿堂 | 来自古蜀造形艺术品中单膝跪人物的信息

    前几天介绍了一位资深的古蜀文化收藏大家精美绝伦的古蜀文化玉器藏品,其中有一件单膝跪的人物造形,是古蜀文化(三星堆文化)的典型艺术造形,想必大家经常在媒体上看得到. 正巧,笔者也收藏了一件相同造形的青铜 ...

  • 收藏殿堂 | 远古文明造形艺术品中的印章之谜续谈

    昨天的<收藏殿堂 | 远古文明造形艺术品中的印章之谜>发出后,收到几位有识之士的留言和私信,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其中一位指出文中"太阳神前侧面底座上有良渚图案的印章, ...

  • 收藏殿堂 | 远古文明造形艺术品中的印章之谜

    印章的印文是雕刻的,根据教科书式的知识,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见于殷商的甲骨文,其后发展成为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钟鼎文以及秦汉的刻石等.凡在青铜器或玉石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文,印章刻字就属于金石文.而玺 ...

  • 收藏殿堂 | 你认识玻璃陨石里的假冒货吗?

    (1)文中含铅量高的玻璃陨石其实就是"重铅玻璃",文章误导了读者. (2)我是专业玩陨石的,铁陨石从几吨的到几克的我都有,玻璃陨石也有一些,玻璃陨石市场上假货90%多,特别是利于通 ...

  • 收藏殿堂 | 古代雕琢刻艺术品中来自外太空的陨石知多少?

    在2019年5月25日<收藏殿堂 | 古人用过的珠宝玉石种类今人知多少?>中笔者说过"拜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机遇所赐,我们现代人有机会看到并接触到大量的古代艺术珍品.这个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