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的传播与扩散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中原地区汉族居民的南迁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第一次大迁徙是由东晋到隋唐,由于匈奴等外族的入侵,迫使居住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地区)、司州(今河南汜水县西北地区)、豫州(也在今河南境内)等地的汉族居民南迁,远的到达江西中部,近的到达颖、汝、淮三水之间。第二次由唐末到宋,由于黄巢起义,战乱迭起,迫使居住在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和北部、安徽南部的居民南迁到广东的循州、惠州、韶州以及福建的宁化、汀州、上杭等地。第三次由于元蒙南侵,迫使闽西、闽南的居民迁徙到广东的东部和北部。①居民的这种大规模的迁徙和流动才形成了今天的汉语客家方言。客家方言的一些重要语音特点,例如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一律读送气音,与反映宋西北方音特点的晋南方言的白读音(S15.3.2)一致;客家方言的某些地方中古浊去字读上声,也与晋南地区的某些方言相同(s10.4.3)。在地理上相距遥远的两个地区,各自保持着相似的声韵特征,这可能不是偶然的,或许可以成为探索客家方言的来源、即语言扩散波的踪迹的一个重要线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