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培养一个习惯,足以改变一生

女儿报了珠心算班,每周末上一次课,周一到周五都要利用中午时间做练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往都是我坐在旁边陪着女儿一起,她做题,我看书。上一周因为有其他事情没有督促女儿,她就坐不下来静心做题,在客厅里看电视吃零食。结果上课前她让我给老师说一声没有完成作业。

见到老师后我给老师说这一周没有写完题单,我没时间盯着她,她自己也管不住自己,总想着玩。后来我反思自己,其实我也是在推卸责任,好像没有完成作业问题就在于我没时间盯着孩子,而且孩子自己也做不到自律。

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被一个原则深深打动,那就是第一个原则---积极主动。做到积极主动就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等待结果发生,再去找借口推掉责任。

在书中,作者把”积极主动“作为高效能人士的最基本的原则,他认为积极主动是其他好习惯的基础,可见,培养积极主动的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01积极主动是一种生活态度

积极主动就是人们以一种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积极面对一切,主动付出行动。也就是不管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有自己选择如何面对的自由。人们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不是外界决定的,而是由选择能力决定的;人们对待外界的刺激并不同于动物的简单回应,而是具有独特的天赋。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出生于奥地利,是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他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受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但是在集中营里他并没有被噩梦般的遭遇所压垮,而是去设想自己从死亡营或者出去以后如何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授自己惨痛的遭遇。在不断进行美好想象和心灵的探寻中,他发现了一股强大的内心力量,这股力量足以支撑他超越纳粹的禁锢,超越痛苦的折磨。

就是这股全新的感受被弗兰克尔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这也是弗兰克尔发掘出人性最根本的原则---选择的自由。

这种自由被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定义为积极主动的习惯。柯维认为一个成功和幸福的人是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麻烦和痛苦,都要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采取积极行动,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

正如罗斯福总统夫人埃利诺·罗斯福曾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

02积极主动是人类独有的天赋

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是否快乐,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患得患失。正如消极的人总是看到自己没有什么,而积极的人总是感恩自己拥有什么;乐观的人选择改变自己的习惯和行为以适应变化,而消极的人把不顺归于外界的打击,抱怨懈怠。即便是得到同样的一个甜甜圈,主动的人会去品尝美味的甜点,消极的人会盯着甜甜圈中心缺失的那个洞。

是否拥有积极主动的习惯决定了我们读过哪一种人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争取还是被动承受,是积极行动还是消极抱怨。

面对外界的刺激,动物通常是做出机械性的回应,即我们称之为条件反射行为。但是,人类不同于动物,因为人类拥有独特的选择的自由,也可以说是人类所独有的四种天赋。包括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

自我意识,是我们能够置身自己之外思考并观察我们的好恶的能力,也就是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考的能力。它类似于《认知觉醒》书中作者提到一种“元认知”的能力,就是对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进行反思。

良知,即判断对错的能力。我们要明辨是非,才能够做出正确积极的回应。

想象力,就是设想新机遇的能力。在前面提到的弗兰克尔,就是利用自己想象力来鼓舞自己使自己战胜逆境,获得活下去的勇气。

独立意志,就是跳出所有影响因素之外去行动的能力。具有独立意志的人抗干扰能力比较强,不为外界的条件和因素所限制,能够做出理智的选择。

在书中柯维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爸爸每个周末都要从美国的亚历桑那州飞往宾夕法尼亚州去看儿子在大学的橄榄球比赛。包括柯维在内的朋友都评价他是一个好爸爸。

这位爸爸解释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经很害怕继父回家,因为总是打他。

当他长大以后,产生了一个想法,一定不要像他继父那样,要表达对孩子的爱。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努力做一个好父亲。

这位父亲把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伤害转型为把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就体现了人类的四种天赋:他意识到虐待是错误(良知),同时设想自己以后要成为一种不同的父亲(设想)。他能够远离那个环境作出清醒的选择(独立意志)。他选择放下过去,不沉溺于痛苦之中,开始新的生活(自我意识)。

由此可见,选择积极主动要求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并用全新的方法去使用想象判断,做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行动。

03由内而外改变自己

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积极主动原则,让这个习惯为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呢?

1、主动的态度

首先,要采取主动

面对生活,我们要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承受结果。比如前面所讲我可以挤时间督促孩子完成计算练习,而不是任由其他事情干扰,被动接受结果作业完不成就完不成吧。合理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规划好作业计划才是更积极主动的行为。

其次,变被动为主动

当外界条件影响到我们的处境时仍然要抱有希望去改变现状。日本经营之父稻盛和夫在创业初期遇到很多的困难,研发的新材料找不到销路,他就带着员工亲自上门去推销自己的产品,即便是一次次被人拒之门外,也不灰心,不放弃,最后终于找到了合作方,扭转了危机。

比如,早晨上班或上学迟到,与其埋怨是孩子贪睡磨蹭而发脾气,不如赶紧收拾出门更妥当。

再次,把“如果”改为“我可以”

被动的人总是说出消极的语言,就像“如果····就好了',“他把我气疯了','我就是这样。“言外之意就是我无能为力,其本质就是推卸责任。换做积极的人会主动说出这样的语言:“我打算···”,“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仔细聆听我们的语言,它们是我们内心的写照。当我们再说出一些推责的话语时,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说,试着改变说法。

2、把精力放在能力圈内

一个人把精力花在哪些方面就可以看出他的关注点在哪儿。比如,我们通常都很关心工作、事业、子女教育、健康、人脉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关注圈。

而我们能够做出的选择和事情就是个人影响圈。通常我们面对的问题有三类,一类是自身的可以掌控的,比如我们可以培养自律的习惯让自己更加优秀;第二类问题是关于他人的,比如,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去影响孩子,通过共情去理解别人,打动别人;第三类问题是不可控的,比如无法改变的过去和无法预测的未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微笑接纳,泰然处之。

但是,当我们做出选择后,并不一定都能取得完美的结果,因此,我们同样需要有能力正确应对错误。从失败中跳出来重新开始才是最积极的态度,因为每一次错误和失败都代表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放过无法改变的过去,从当下开始,吸取经验,重新上路。

把精力放在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上,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做出承诺,信守诺言,从当下开始慢慢改变。

结语:

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就要对自己负责任,对人生负责。我们要主动创造而不是被动接受;要当一个主导者而不是受害者;要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要为设想而活,而不是为过去而活。

不管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是美好还是痛苦,拥有了积极主动的习惯就能够让我们看开、看透,付出积极行动,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也只有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才能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现状,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