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知识
永乐、宣德、成化的釉里红制品极其稀 少,拍卖会上基本不见。相比之下,康熙、雍正、乾隆同类制品较多,海内外拍卖会中屡有出现。由于康雍乾的制瓷工艺更加成熟,釉里红制作较明朝更为理想,但也有局部铜绿特征。康熙末期与雍正、乾隆前期制品存在一定共性,用放大镜观察,一般会发现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此特征是康末、雍、乾隆早期制品所独有的,雍正制品尤为明显,熟悉掌握此特征后,对雍乾制品的断代极其有利,可以瞬间鉴别相关制品(不要误解为不具备此特征的釉里红制品就不是该时期制品,毕竟釉里红发色多变,无法一概而论)。

釉里红呈色:发色不稳定,器物普遍发浅淡的黑褐色,难得有红艳色者,色泽红艳者又往往会漫溢红晕于纹饰线条之外:洪武釉里红用线描绘纹饰的器物,经太高温度烧成后,会出现“飞红”现象(如下图菊花纹瓶)的器物比较多,烧成纯正红色的器物极少。
传统釉里红呈色是青釉下发色,早期釉里红发黑发紫,明清开始转红,现代烧制会更红。现代用煤气烧制青花釉里红,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专家科研课题组才完成的项目,至今依然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元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的一个种类,隶属于高温釉下彩类型。先来说说青花釉里红的特征,就是瓷器的表面看起来是两种不同的颜色,青色是用金属钴制作的着色剂,而红色则是用金属铜制作的着色剂,并且通过高温彩绘的方式呈现出来。
青花釉里红装饰技术盛行于元明清时期,因为工艺技术难度大,需要长久的学习才能制作出完整的青花釉里红。经过多年的征战,朝代的更迭,这种工艺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工艺上的断代。

清代康熙朝改良了釉里红配方后,青花釉里红器物才又复烧。经过这次改良后,烧造工艺相对变的容易,青花釉里红器物才真正普及开来。官窑、民窑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由于釉里红的各期发色特征明显,在抛开青花发色等其它时代特征的情况下,观察洪、永、宣、成、雍、乾釉里红制品发色,除康雍乾早期制品有相似处外,其它各时代特征一目了然,仅靠该器釉里红发色便可大致断代。如果同时再参考其它釉面、绘画,甚至青花发色等时代特征,全面看问题,器物的断代无疑会更加迅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