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时期河南的谜社

民国初年,居开封之伶隐汪笑侬喜欢灯谜,能猜会制,自成笑社,后改为可发一笑社。因社内仅一人,一时传为佳话。灯节三夜,汪笑侬例必每夕提前遍游全市,以所得谜彩,装之大竹提篮,满载而归后,方张灯于相国寺西偏院之桂仙茶园,将所得谜彩为谜彩,多有惊人之作。有一则谜的谜面仅一“尔”字,射《三字经》句二。谜条上书:中者酬以狐腿皮裘一件。开封打虎之能手,连续三夜,对灯苦思默想,以至呕血,而不得其解。嗣经主持揭示谜底,乃“孟子者,七篇止”。盖《孟子》全书计七篇(即七章)。“尔”为最后一句“则已无有乎尔”之“尔”,即全书七篇终了之一字,暗扣“止”字,甚具巧思。汪笑侬著《笑斋谜存》,辑谜500余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