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追热点,还是在追杜蕾斯?

所谓的追逐热点、借势营销,被当作标准动作以后,就丧失意义了。

——杜蕾斯策划人金鹏远

今天聊聊借势营销。

这年头,下雨积水了,借个势;某人夺冠了,借个势;申奥成功了,借个势;元旦节、愚人节、儿童节、劳动节、教师节,更要借个势……热点天天有,于是所有品牌不是在追热点,就是在追热点的路上。

如果哪天出了大事,某个品牌被发现没借势营销,这事可大了!就像一个正常人走进精神病院,这个正常人就成了唯一的“精神病人”。你还别不信,想想范玮琪在所有人“爱国”的时候晒了个娃被喷成什么样?想想小米在所有人为天津祈福的时候开了个新品发布会被骂成什么样?

在中国这种“有特色”的互联网环境下,发生什么事都不会让人太奇怪。

借势,已经成为建立了社交媒体部的品牌总监们在网络上刷存在感的唯一方式。除了在营销圈子里激起三秒钟的嘲讽之外,对于企业更重要、更庞大的目标用户群体毫无触动。

杜蕾斯“操盘手”老金说:所谓的追逐热点、借势营销,被当作标准动作以后,就丧失意义了。

今年,经过优衣库事件和天津爆炸案之后,几乎所有品牌营销官都学到了一个法则:不是所有的热点都适合借势营销,把握尺度很重要。

没错,这个观点已经无需赘述,很多营销界大咖都已经“软硬皆施”地谈过了。那些冒着被网友骂一万年的风险硬要借势的品牌,也因此付出了代价。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调性,每个营销人都有自己的底线,相信今后这类的借势营销数量应该会少很多。

借势营销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成本低,成本低到几乎为零,脑袋一拍发个段子似乎就是借势营销了。

然而,很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目前为止恐怕还不存在完全无法替代的产品和品牌。作为受众,每天接触到的选择越来越多。单单手机这个再简单不过的产品而言,自从小米打开了国人对低价手机的庞大需求,魅族、小辣椒、360、锤子、格力等各式各样的品牌蜂拥而至。从此完全不存在消费者非买不可的品牌。

一旦某个品牌在“借势营销”上走错了路,用户立马可以选择取消关注、取消订阅、拉黑,也能立马找到替代的品牌,那时候就真的是“万劫不复”了。

借势营销这个词是谁最先创造的,这个问题已经无从知晓,但是要问借势营销哪家强?恐怕所有人都有统一的答案——杜蕾斯!

学习榜样,历来是国人的优良传统。但几乎所有营销人一窝蜂追逐杜蕾斯这样的成功个案,难免产生另一个问题——过度神化!

要知道国人对于涉性的话题一向比较“人来疯”,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杜蕾斯神话形成的土壤;小米改变了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用低价的宗旨让所有人都能入手一部智能手机……

看不到这些红透网络的品牌如何走向神坛的过程,只知盲目追捧,成为社交网络上美丽而有毒的泡沫,它直击一夜成名的时代病灶,搅动贪婪与懒惰并存的人性泥潭,化身为喧哗与躁动的浮世绘。

然而,他山之石,并不都可以攻玉。

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定杜蕾斯、小米那些让人轰动一时的借势营销案例。

有一句经典的话是这么说的:我们之所以追热点,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追热点。因为那一天,我们就是热点。

用这句话来形容杜蕾斯再确切不过了,因为在今天,杜蕾斯已经成为了那个“热点”,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借的不是势,追的不是热点,追的其实正是这些“杜蕾斯们”。君不见,每次热点爆发之后,第二天营销狗的朋友圈充斥着的,是各种“XX借势最全合集”。

借势营销还有用吗?我们并不否认借势营销的价值,毕竟偶尔玩个借势营销,追个热点,的确比费尽心思小心翼翼地洞察用户需求简单的多。

但要认清,对于品牌的长期发展来说,用户需求和体验永远是首位的。无节制的借势营销,或者无底线的借势营销,并不能增加你的品牌在用户心中的美誉度。与其天天盯着微博热门排行榜开脑洞,不如专注于提高用户对品牌的鉴赏力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