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如果没有这个小人物,那么历史上或许没有秦始皇和刘邦
中国五年灿烂文明历史真真切切地证明了一句话,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两千年前一个小人物,他在荆轲刺杀嬴政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小人物就是夏无且。
笔者一直有一个观点,荆轲可能不是一个刺客。为何要刺杀嬴政?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天下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秦国奋六世之烈,王氏父子、蒙氏父子率领虎贲之师南征北战,谁能阻挡大秦锐士?对于一个无比弱小的燕国,无险可守、无兵可用、无援可期,就算荆轲刺杀成功,让秦军灭燕的步伐暂时停止,可很快秦军将带着滔天恨意席卷而来,燕国如何抵挡?

燕丹有点血性,不做点什么就投降是不可能的,如果刺杀成功,至少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会稍稍减缓。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最肥沃土地督亢的地图去了秦国。荆轲的计划是这样的,他把这两件东西放在嬴政面前,在慢慢展开督亢的地图时,瞬间拿起藏在地图里的匕首,刺杀嬴政,完成这个计划。
荆轲是带着必死之心去执行这项任务的,出发那天,燕丹率领众人来到易水边为他送行。饯行之后,好友高渐离为其击筑送行,一句经典的话出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之后,荆轲说明来意,嬴政很快就召见了他。
我们来看看荆轲执行这个计划的具体全过程,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首级的匣子,秦舞阳则捧着装有地图匣子。未曾想,秦舞阳关键时刻掉链子,走到大殿台阶下时吓得瑟瑟发抖。秦舞阳是指望不上了,荆轲把地图拿来,独自一人进入大殿。当时大殿里除了嬴政身上佩了一把剑外,其余人都没有佩剑。
《荆轲刺秦王》对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描述的非常精彩,“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荆轲拿着匕首追着嬴政,嬴政则绕着大殿里柱子来回躲闪。注意,当时的大臣和侍卫们都在干啥呢?他们直接懵了,不知道该做啥。这并不是大家不想出手营救,是因为秦国有严苛的法律规定,侍卫没有诏书不能随便入大殿,而群臣则不能佩剑进入殿内。
就在嬴政在生死一线之间时,夏无且站了出来,他是一名侍医,他“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意思是说,夏无且在千钧一发之际将随身携带的药囊砸向荆轲,为嬴政拔剑赢得了最为宝贵的机会。这个小人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历史。
嬴政也没有亏待他,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夏无且的下意识的一个举动,救了嬴政一命,之后嬴政加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结束了数百年的纷争局面,夏无且也因这个举动而名垂青史。
事实上,除了这个表现外,夏无且并没有出众的表现。可真是这个小人物的出场,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也就没有刘邦、项羽等名垂青史的大人物。退一步说,如果夏无且没有把药囊扔向荆轲,亦或是没有大喊嬴政拔剑。意思就是说,如果荆轲得手了,会怎么样?

荆轲刺秦王发现在公元前227年,就当时的天下大势来说,秦国已经灭掉韩国、赵国,魏国也只剩下都城大梁及附加的少部分城池。至于齐国、楚国就更别提了,尤其是楚国看似国土面积很大,其实不堪一击。也就是说,荆轲刺秦王发生的时候,秦国已经拥有半个天下了。
所以,荆轲刺杀得手,结果也只会是一个,秦国最终还是一统天下。外部不可能阻止秦国一统天下,那么内部有无可能了,要知道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如果嬴政被杀,秦国出现内乱,比如将军擅权、王室仇杀等。这种可能性更小,当时秦国以王翦势力最大,但蒙氏并立,王氏和蒙氏彼此牵制,根本不可能一家彻底做大。
反观嬴政诸子,长子扶苏才13岁,胡亥更是3岁的小屁孩儿。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要说,历史真的都有一个个意外的小事构成的,可能这个小意外会彻底改变中国接下来千年的历史走向,也许这就是历史有趣的地方吧。
参考资料:《史记》、《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