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虞恭公碑》

宋拓《唐虞恭公温彦博碑》

(王文恪、陆恭、汪玉龄、陈寿昌等题跋钤印)

宋拓本

1册13开  纸本  26.5×13.2 cm

《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碑主温彦博(573-637),山西太原祁县人,名大临,少时博览群书。隋朝时期,曾任幽州司马。武德初年,随罗艺归顺大唐,历任幽州长史、中书舍人、中书侍郎、雍州治中、御史大夫,册封西河郡公。唐太宗即位,出任中书令,进封虞国公。贞观十年,累迁右仆射。贞观十一年(637)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获赠特进,谥号为恭,陪葬于昭陵。同年于陕西醴泉县立碑。岑文本撰文,欧阳询81岁书丹,凡三十六行,行七十七字。此碑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碑之一,原碑现存于“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昭陵博物馆第一陈列室中。

昭陵博物馆第一陈列室

“温公碑旧拓最不易得”

原碑全文有字二千八百余,但历经千余载文字已损大半,碑主姓氏、讳字、里居皆泐,历官亦缺略。据载,早时拓碑求书者不断,骚扰民安,踏踩村田,乡人遂怒以损碑为报。宋时碑石下半断裂埋入土中,此后历代更有凿损,使整字不及原文十分之一,漫漶不堪。唐代去今远矣,欧阳询的楷书唯赖宋拓得以再现,然如今最早北宋拓本也仅存字八百,欲直面欧书气韵,唯有一睹珍本宋拓。

“欧阳询真书,遒劲最妙,此询第一笔也。”

欧阳询的书法,初学王義之,后从北碑得法,渐变其体,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格,人称“欧体”。世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其书名甚至远播高丽。欧阳询是以隋人入唐,故其书法既有唐之法度,又不失隋之古风,承汉隶之余绪,开唐楷之先河。同时代的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欧阳询书法:“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骨气劲峭,意态精密,结构谨严。

最著名的传世楷书碑刻有四个,按年代顺序,依次为:

《皇甫诞碑》

《化度寺碑》(631年)

《九成宫醴泉碑》(632年)

《虞恭公碑》(637年)

历代书家认为四碑堪称“楷书极则”,但赞赏各有不一,有认为《九成宫醴泉碑》为最者,也有盛赞《化度寺碑》者,然纵观明清书家鉴评,从王世贞、安世鳳到何绍基、翁方纲,均激赏《虞恭公碑》为欧阳询八十生涯的巅峰之作。

现所见传世《虞恭公温彦博碑》佳拓者当追宋拓,而可靠宋拓凤毛麟角,可与此较者有上图所藏清内府本及吴湖帆四欧堂本。

清内府旧藏为北宋拓本,又称嘉庆内府藏本。关于此本有记:原为毕沅灵岩山馆旧藏,毕氏获罪籍没,遂入内府。一九五八年王壮弘先生于上海征得,原藏上海博物馆,今存上海图书馆。钤有“嘉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印记,后有王澍、翁方纲、王文治等题记。浓墨拓,纸质坚韧,拓极精到,仅次于陆谨庭本。这里所言的陆谨庭本即为已经失传的陆恭所藏的另一本子。

近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藏家吴湖帆藏有《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虞恭公温彦博碑》四碑拓本,称“四欧宝笈”,堂号“四欧堂”。

吴湖帆《虞恭公温彦博碑》为南宋拓本,“碑”字已全泐,然未行“泉室麟阁”之“室”字未损(与此本同)。四欧堂本经陆恭、费开缓、潘祖荫递藏,后收于吴氏,为“四欧堂秘籍”之一。乾隆五十八年(1793)王文治为毕沅题跋。王文治提及毕沅亦藏有宋拓欧书三种,由此可知集藏宋拓欧书碑帖古已有之,虽未必始于毕沅,但必将止于吴湖帆,四欧堂之后,后人再也无力收齐四种宋拓欧书,此乃千年一遇之事。

“泉室麟阁” 之“室”字未损

因此,鉴《虞恭公温彦博碑》,陆恭是不可绕过的一个人。他所收、所见是为绝冠。此外,故宫藏有临川李氏十宝本、叶东卿藏明拓本等。

本件《虞恭公温彦博碑》为南宋拓本,共存624字。且题跋累累,钤印琳琅,有:

嘉庆十五年陆恭观跋并钤印

澹园题记并钤印

咸丰四年汪玉龄题记并钤印

光绪九年陈寿昌跋并钤印

嘉道间题跋(六行)

硬木板清咸丰六年退翁题签并钤印

隶书旧签

王鏊(王文恪)钤印

王诒孙钤印

孙尔准钤印

陆氏后人清荫堂钤印

仪郑钤印

铁芸秘籍钤印

南湖庄钤印

毛庆臻号一亭递藏

此册跋者四人


整册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