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今古文之争与《尚书》的传奇经历 2024-08-02 21:26:25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记言史。其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多是号令,也有一部分是君臣对话。号令称“誓”或“诰”,其中“诰”指一般命令,“誓”多与军事行动有关。君告臣称“命”,臣告君称“谟”。 但是秦代以前书籍中,引《尚书》的,只称《书》。到了汉代才有“尚书”的名称。尚,上也。此言上代以来的书。也有说法认为,“尚书”就是“上古帝王之书”。“书”前加一“尚”字,也表示尊崇的意思。相传古代《尚书》共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删定后为百篇,但是这个说法不一定可信。秦始皇颁焚书令,并禁止民间私藏诗书。直到汉惠帝时,才解除书禁。文帝时鼓励百姓献书,这时书才逐渐多了起来。山东济南有一个叫伏生的人,本是秦朝博士,秦始皇下诏烧书时,他将《书》藏在了墙壁里,战乱期间他流亡在外,直到汉定天下后才返还家中。那时候,私藏书篇散失了数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了。将担心仅有书篇遗失,在家乡人之间传播。文帝知道后,想召他入朝。但那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文帝又派晁错向他学习。伏生所传《尚书》都是弟子们用当时的隶书写成,这就是所谓的《今文尚书》。汉武帝始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数家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尚书》立了欧阳、大小夏侯三家,都是伏生一派分化而来。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以又称古文经。其中的《尚书》比伏生所传的多了十六篇。这些“古文”经传首先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保管。武帝时,安国将《古文尚书》献出,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人能读通这些内容,只好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领校皇家藏书,开始校勘《古文尚书》。哀帝时,刘歆欲将《古文尚书》等立为博士,但遭到了当时“五经”博士们的反对。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孔安国所献那部《古文尚书》竟失传了。东汉初,杜林得到《古文尚书》一卷,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为其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方显于世。东汉时,民间私学大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们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三国时,魏国出了个叫王肃的,他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为伪作,另将伏生二十九篇析为三十三篇。晋武帝时,这部伪《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可是经过后来的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重新发现并献出了一部五十八篇的伪《古文尚书》。此后,伪《古文尚书》与马、郑所注的尚书同时并行于世。隋统一天下,南学压倒北学,马、郑所注尚书,不再流行。至唐代颁布《五经正义》,并将伪《古文尚书》用作考试的本子。从此,伪《古文尚书》便获得了正统的地位,一直到清初。清初颜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列举一百二十八证,证明二十五篇是伪书。丁晏做《尚书余论》更证明此是晋代王肃伪作。至此,伪《古人尚书》的公案彻底解决。 赞 (0) 相关推荐 李昭:略说《尚书》的继承与流传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一词,通常指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典籍资料.但在过去,"文献"一词既包括典籍,也包括熟知文化掌故.与典籍传承密切相关的贤人.如南宋朱熹在 ... 钱穆先生:中国史学名著之《尚书》(上) 编者按 本文选自<中国史学名著>,特此摘录,以飨读者. 今天第一讲是尙书. 尙书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书,而且也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古书.中国还没有比尙书更古的书留到现在.中国古代,有两部古 ... 《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及其流传 和许多先秦古籍一样,<论语>经过秦火和战乱曾一度失传,至汉代复出现若干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 <古论>.&l ... 《尚书》有多火:曾命悬一线,引发上千年不休的今古文之争,有人冒死伪造 时下,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尤其是第一期精彩演绎<尚书>,屡上热搜.其实,<尚书>并非今天才火起来.从上古时期到晚近时代,人们围绕着<尚书&g ... 『古文典籍』《尚书》原文及翻译 尚书 朝代:春秋战国|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 ...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导语: 一提到汉代映入大家脑海的不是文景之治国家富强的局面,就是汉武帝马踏匈奴辉煌的盛世场景. 但是大家很容易忽略汉朝在文化领域出现的一场著名争论--经今古文之争. 这场争论虽然不像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平 ... 《子夏易传》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 赵秋成 班固(A.D.32-A.D.92) <汉书·艺文志>云:"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 <诗>分为四, <易> ... 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渝 文 自从春秋时代孔子教学以经授徒以后,五经成为后代儒生必读的经典古籍.然而这些经书,最迟从战国时代开始,由于流传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因而传本文字也有所不同:又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古代文献付之 ... 古文阅读-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 ... 西汉卫青: 从私生子到一代名将的传奇经历 作者:赵心放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诗云: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在西汉武帝朝,对匈奴作战连战连捷的大将军卫青,从私生子到一代名将,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笔者管见,有必要详细聊聊. (一) 命运多舛的 ... 【阅读悦读丨散文】青青草争《大老姑传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青青草争 [作者简介]青青草争,河北石家庄人,点绿争春,字吐芳华,意在述心,抒感,用心感受生活,用笔慰藉心灵.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大老姑的骨 ... 『经典古文』《尚书》全文翻译目录 <尚书>全文翻译目录:1.虞夏书(尧典)5.盘庚(东方的摩西)9.洪范篇(选译)2.皋陶(谟)6.西伯戡黎(自作孽,不可活)10.康诰(谨慎严明的施用刑罚)3.甘誓(夏启的战争动员令)7. ...
但是秦代以前书籍中,引《尚书》的,只称《书》。到了汉代才有“尚书”的名称。尚,上也。此言上代以来的书。也有说法认为,“尚书”就是“上古帝王之书”。“书”前加一“尚”字,也表示尊崇的意思。相传古代《尚书》共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删定后为百篇,但是这个说法不一定可信。秦始皇颁焚书令,并禁止民间私藏诗书。直到汉惠帝时,才解除书禁。文帝时鼓励百姓献书,这时书才逐渐多了起来。山东济南有一个叫伏生的人,本是秦朝博士,秦始皇下诏烧书时,他将《书》藏在了墙壁里,战乱期间他流亡在外,直到汉定天下后才返还家中。那时候,私藏书篇散失了数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了。将担心仅有书篇遗失,在家乡人之间传播。文帝知道后,想召他入朝。但那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文帝又派晁错向他学习。伏生所传《尚书》都是弟子们用当时的隶书写成,这就是所谓的《今文尚书》。汉武帝始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数家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尚书》立了欧阳、大小夏侯三家,都是伏生一派分化而来。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以又称古文经。其中的《尚书》比伏生所传的多了十六篇。这些“古文”经传首先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保管。武帝时,安国将《古文尚书》献出,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人能读通这些内容,只好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领校皇家藏书,开始校勘《古文尚书》。哀帝时,刘歆欲将《古文尚书》等立为博士,但遭到了当时“五经”博士们的反对。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孔安国所献那部《古文尚书》竟失传了。东汉初,杜林得到《古文尚书》一卷,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为其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方显于世。东汉时,民间私学大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们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三国时,魏国出了个叫王肃的,他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为伪作,另将伏生二十九篇析为三十三篇。晋武帝时,这部伪《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可是经过后来的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重新发现并献出了一部五十八篇的伪《古文尚书》。此后,伪《古文尚书》与马、郑所注的尚书同时并行于世。隋统一天下,南学压倒北学,马、郑所注尚书,不再流行。至唐代颁布《五经正义》,并将伪《古文尚书》用作考试的本子。从此,伪《古文尚书》便获得了正统的地位,一直到清初。清初颜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列举一百二十八证,证明二十五篇是伪书。丁晏做《尚书余论》更证明此是晋代王肃伪作。至此,伪《古人尚书》的公案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