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今古文之争与《尚书》的传奇经历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记言史。其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多是号令,也有一部分是君臣对话。号令称“誓”或“诰”,其中“诰”指一般命令,“誓”多与军事行动有关。君告臣称“命”,臣告君称“谟”。
但是秦代以前书籍中,引《尚书》的,只称《书》。到了汉代才有“尚书”的名称。尚,上也。此言上代以来的书。也有说法认为,“尚书”就是“上古帝王之书”。“书”前加一“尚”字,也表示尊崇的意思。相传古代《尚书》共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删定后为百篇,但是这个说法不一定可信。
秦始皇颁焚书令,并禁止民间私藏诗书。直到汉惠帝时,才解除书禁。文帝时鼓励百姓献书,这时书才逐渐多了起来。山东济南有一个叫伏生的人,本是秦朝博士,秦始皇下诏烧书时,他将《书》藏在了墙壁里,战乱期间他流亡在外,直到汉定天下后才返还家中。那时候,私藏书篇散失了数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了。将担心仅有书篇遗失,在家乡人之间传播。
文帝知道后,想召他入朝。但那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文帝又派晁错向他学习。伏生所传《尚书》都是弟子们用当时的隶书写成,这就是所谓的《今文尚书》。汉武帝始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数家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尚书》立了欧阳、大小夏侯三家,都是伏生一派分化而来。
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以又称古文经。其中的《尚书》比伏生所传的多了十六篇。这些“古文”经传首先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保管。武帝时,安国将《古文尚书》献出,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人能读通这些内容,只好压在皇家图书馆里。
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领校皇家藏书,开始校勘《古文尚书》。哀帝时,刘歆欲将《古文尚书》等立为博士,但遭到了当时“五经”博士们的反对。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孔安国所献那部《古文尚书》竟失传了。
东汉初,杜林得到《古文尚书》一卷,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为其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方显于世。东汉时,民间私学大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们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
三国时,魏国出了个叫王肃的,他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为伪作,另将伏生二十九篇析为三十三篇。晋武帝时,这部伪《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可是经过后来的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重新发现并献出了一部五十八篇的伪《古文尚书》。此后,伪《古文尚书》与马、郑所注的尚书同时并行于世。隋统一天下,南学压倒北学,马、郑所注尚书,不再流行。至唐代颁布《五经正义》,并将伪《古文尚书》用作考试的本子。从此,伪《古文尚书》便获得了正统的地位,一直到清初。
清初颜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列举一百二十八证,证明二十五篇是伪书。丁晏做《尚书余论》更证明此是晋代王肃伪作。至此,伪《古人尚书》的公案彻底解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