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邢台市信都区西部白岸乡境内的小五指山的山脚下,有一个风景秀丽、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小山村,这就是我的家乡---黄家台村。我的家乡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小山村。古老是因为它始建于明朝,由黄姓人建庄而得名,清朝时期王姓人迁居至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年轻是因为在新时代改革春风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又焕发出新的青春和魅力。我的家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野战医院驻地,村里的地下党员和人民群众在保护八路军安全、护理伤员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邢台县风物志》记载:当时有200多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在这里养伤。为了使战士们早日养好伤患,父老乡亲们接亲人、护英雄,把伤员接到自己家里,当亲人医护。他们省吃俭用,小米、鸡蛋留给伤员们吃,野菜、树皮自己吃;喂药、喂饭、缝洗衣物、做鞋袜,细心照顾伤员。1942年5月日寇大扫荡时,全村男女老少,背得背、抬得抬,连夜把近200名重伤员藏到险峰、绝崖的山洞中。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摸黑爬沟,偷偷提水为伤员做饭。由于村民的精心掩护,尽管敌人用铁壁合围的方法反复搜查了半个多月,但二百多个伤员毫发未伤,真正应验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愈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情怀。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首长曾亲自到黄家台战地医院指导慰问伤员和救护工作,德国医生汉斯米勒任院长两年多,为救治伤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村子东南一里地的山坡上,先后有100多个重伤员牺牲后葬在这里,历经风吹日晒,坟茔和姓名木条都无踪影,这些烈士成了无牌文墓志,但他们的精神永在,像巍峨的太行山一样永远屹立不倒,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历经八十年斗转星移,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战地医院的旧址依旧矗立于此,革命烈士的忠魂长眠于此!当年的那段血与火的红色革命史,那段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画面深深地烙在每一名黄家台人心里,永不消散!有许许多多像我这样从这片热土走出来的青年,身上流淌的是红色革命热血,心里怀着的是一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却总是束手无策,满腔热情无处安放。
有幸,新一届邢台市、区、乡领导班子高瞻远瞩,把黄家台村列入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规划中,目前这项工程已经启动,家乡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里,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人愿意去接近她、了解她、喜欢她,会像我一样热爱这片土地,喜欢这里朴实的风土民情,传承这份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
作者简介:王振芬,女,中共党员,生于1986年,系信都区白岸乡黄家台村人。2010年-2012年为白岸乡许家村大学生村官,任许家村党支部副书记。2012年通过四级联考,被邯郸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录用,现任戒毒所管理处副处长。爱好文学,有文字见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