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将开展心理体检,心理老师该如何提升才能找到职业成就感?

当校园开展心理体检时,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或者学校聘请的心理咨询师(下文统称为心理老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充当着学生、家长、老师及精神科医生等群体沟通的桥梁。

之前,我们撰写了文章为心理老师群体提供了实用建议,以下视频将文章提炼成5点建议,再次与大家分享。

点击可浏览,欢迎关注视频号“晴日心身”

自从卫健委公布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后,不少心理老师表示压力山大。一方面工作量必然会骤增,另一方面也担心处理不好会引发领导的责备,甚至酿造悲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有不少心理老师掌握的是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相对低效,对于难度较大的学生个案感到棘手,有心无力,职业成就感较低。有的心理老师甚至出现了职业倦怠感,对职业生涯感到迷茫。

其实,校园抑郁症筛查很可能成为学校心理老师快速提升自己,彰显职业地位,找到未来方向和成就感的机会。

如今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身健康,校园开展心理体检是必然的趋势。虽然刚开始实施时难免存在各种问题,心理老师可能感到焦头烂额,甚至灰心、泄气。

但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每次遇到困难、打击、挫折,甚至失败,都是一次快速自我提升的机遇。

心理老师正好借这次机会,及时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更新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巧,并提升面对各方面的沟通、协调能力。这些积累和沉淀非常宝贵,对于自身的成长、自己的家庭,或者即使以后换工作、转行,都能派上大用场。

而且,校园心理体检会逐渐常态化,一开始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会慢慢得以解决,整个工作会更加规范化、深入化,心理老师的工作也会渐入佳境,越来越得心应手。

最后,心理老师完全可能在岗位中脱颖而出,深得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产生强烈的职业成就感及社会意义!

所以,面对这次机遇,心理老师应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另外,再次强调,心理老师一定要重视对“学习障碍”知识的学习。

严重的学习障碍也会导致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强迫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甚至导致胸闷、胃痛、发热等躯体化症状。

部分学生在家里的时候情绪、状态都很好,但一上学就出现胸闷、气喘、大汗等症状,甚至出现惊恐发作,精神科医生很可能会诊断为校园恐惧症。

实际上,校园恐惧只是表面症状,背后是这类学生出现了学习障碍。而学习障碍的背后是孩子在学习行为、学习情境中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可是,目前主流精神医学和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对这个方面缺乏了解,难以识别,很容易将上述表现看作常规的精神心理症状。在某种程度上,这有可能将孩子的实际问题严重化了,甚至为孩子贴上精神心理障碍的“标签”,增加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压力。

相比之下,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对教育心理学有研究的教师反而对学习障碍有一定了解,也掌握一些科学的处理方法。心理老师可以跟这些教师多交流,早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障碍,避免加重精神心理障碍,或避免发展为真正的精神心理障碍。

还有一点,心理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要只停留在心理学领域,最好还要掌握现行精神医学的基本知识,比如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常见精神科药物治疗和治疗的利弊。

虽然现行精神医学的治疗方法仍有较大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学生患者一边接受规范的精神科治疗、一边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这是比较实际的选择。

如果心理老师掌握相关知识,当学生遇到药物、物理治疗副作用带来的困惑时,或者因为病情反复被一些精神科医生要求“必须终身服药”时,心理老师才能给予深入、科学的分析,引导学生和家长恢复理性,免于恐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如果想成为一名好的心理老师,必须积极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应对基础哲学、经济学、社会的发展趋势都有所涉猎。

尤其是各地重点高中和名牌高等院校,这些学校的学生非常聪明,知识面广,素质高,如果该校的心理老师的眼界和认知层次还比不上他们,那双方往往难以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难以给予学生有价值的指导。

只有这样,心理老师才能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摸索出一套高效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更大程度上解决学生群体的心理困惑,帮助更多的学生战胜精神心理障碍。

热门文章:

总说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后,父母要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可具体该怎么反省?

北大团队发现的新神经环路机制,是否能触及抑郁症发病的真正根源?

校园将开展抑郁症筛查,学生:老师们更需要接受心理体检!可行吗?


热门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