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烦热、午后低热、夜半发热、慢性不明原因发热】1
高烧多见于伤寒以及疮痈等西医所说的炎症性疾病,发病快;
低烧多见于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不明原因的疾病,发病缓慢,迁延难愈。
本文将详细讲述治疗各种低热病的三个方剂,也是治疗慢性低热病的“撒手锏”。
低烧多以少阳病为多,最常用的方剂是小柴胡汤加减,临床效果相当不错。
《伤寒论》小柴胡汤原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注:半斤即8两折合120g,一两为15g。也有一两折合3g。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徐灵胎说:“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现在常用剂量:柴胡24--40g、黄芩15g、姜半夏15g、党参20g、生甘草15g、生姜15g、红枣4枚。水煎服。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口诀说“少阳百病此为宗”。
少阳病的总纲是:口苦、咽干、目眩。96条是少阳病临床出现的“或然”证。
涉及“热”的症状有三:
一是“往来寒热”,也就是一阵冷一阵热交替出现,具有规律性,这种热有时表现为低热;
二是“心烦”也是热的表现,没有热哪里会有“烦”,从字面上讲“烦”字也是带“火”字的;
三是“身有微热”说的就是低烧。
这个方子总共只有7味药,柴胡、黄芩、半夏是构成方剂的主要药物。从加减法中可以看出,除了柴胡几乎都可以被替换。而在临床上,许多老中医除了将本方运用得非常娴熟之外,也经常仅仅借助柴胡、黄芩或者半夏两三味主药作为小柴胡的方根组成其它加味方。
只取三味主药,主要用于退热、和解少阳、降逆化痰。
柴胡,《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这个“寒热邪气”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包括寒热的交替出现呢?而其大部分功效还是作用于肠胃。
《药类法象》:“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少阳、厥阴行经本经药也。”“肌热,早晨潮热”基本上说的就是治疗低热。
《珍》云:“去往来寒热,胆瘅非此不能除。”除寒热是柴胡的一大功效。
黄芩,《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热”。即所有的发热都能治疗。《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骨蒸”本身就是低热的症状,觉得骨头里都在发烧。又治“寒热往来”符合少阳病的主要症状。
半夏,《名医别录》:“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主要和胃降逆除痞。
从主药的药性以及组方思路看,凡是发热性疾病进入迁延不愈的状态,反反复复,不能发汗又不能用下法时,就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这个效果来源于小柴胡汤通过和解法将盘踞在少阳的邪气清除。
王幸福老师治疗夜半诸症,不管是发热、心悸、咳嗽等,只要是定时发作,一律用小柴胡汤加减。
名医孙朝宗遇到半夜之症就加用炒酸枣仁。
伤寒,太阳、少阳、阳明都会发热,有时会出现少阳阳明合病,也就是说两经合病也能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见其治寒热的范围并不是局限于少阳证。它也是太阳与少阳的通治之方。
所以,有人说小柴胡汤是万病的基础方,一点都不夸张。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
《金匮要略》:“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这一条是针对女性经期感冒风寒发热设立的。临床证明,女人经期感冒别的方都不要考虑,先用小柴胡再说,哪怕是出现精神失常症状,烦躁易怒,胡言乱语,“谵语,如见鬼状”,也要用小柴胡汤治疗,千万别被拉到精神病院当精神病患者治疗,那样的话就把人给毁了。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非常症状,是因为“热入血室”也就是子宫,子宫在小腹属于肝经管辖范围,小柴胡汤主治的就是肝胆疾患。
所有的外感高热、低热以及其他不明原因的发热,只要辩证准确,用药重君臣佐使,用小柴胡汤或蒿芩清胆汤基本上都能搞定。药证相符,往往一两副即可热退,霍然而愈。
临床凡往来寒热或高热不退时,柴胡须用60g以上,神效。用柴胡退烧最少要30克,而且不是一天吃两次,而是三小时吃一次,一般三次就可以退烧,不管是病毒性发热,细菌性发热还是肿瘤引起的发热。
名老中医胡希恕先生临床上遇到高烧,由外感而来,大便不干,用小柴胡加石膏40-100克。百试百验。
老中医陈景河有个拿手方叫柴胡清热饮:柴胡50g,黄芩50g,人参20g,板蓝根30g,甘草15g,青蒿10g地骨皮15g,常山5g。高热不退重用柴芩。低热加沙参、麦冬、生地。
主治无名热或者高热久治不退(38-40度),屡用屡效。
黄煌先生认为柴胡退热至少30克以上,用5克、10克是退不了烧的。张仲景小柴胡汤柴胡用到多少?半斤,也就是八两,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来计算的话,八两就是24克,这是最最保守的换算标准;如果按一两等于15.625克计算的话,那起码要用到120克。现在的用量是远远不够,用柴胡退烧最少要30克,而且不是一天吃两次,而是三小时吃一次,一般三次就可以退烧,不管是病毒性发热,细菌性发热还是肿瘤引起的发热。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患者因为发烧而被医院诊断为不明原因的低热,或者因为低烧查不到原因无法用药,只能在病历上写:低烧原因待查。
曾经就慢性低热问题采访过北京几位老中医,他们认为只要辩证准确了,没有治不好一说。他们强调,治疗不明原因的低热,要有方有守,不能急功近利,只要坚持就能治愈。
经方有个特点,一般来说,病情重或病情复杂的可以合其它的经方。而小柴胡汤既可以合经方又可以合时方,疗效都是出奇的好。
低热案
张xx,男,36岁。患低热(37.5℃左右)多年不愈,伴见盗汗,心烦等证,西医怀疑为肺结核,但经检查后没有发现结核病灶,转请中医治疗。胁院痞满不舒,纳少而口苦,舌质红,苔白润,脉弦细。柴胡12克黄芩6克 生姜10克半夏10克 党参6克 大枣7枚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后,胁脘痞满渐消,口不苦,饮食增进,体温降至37.2℃ 。转服丹桅逍遥散五剂而愈。(刘渡舟医案)
小柴胡汤也是笔者的最爱,尤其是治疗发热,无论是高热还是低热,经常作为首选方。低烧用原方加减,高烧就胡希恕大师的经验加生石膏。生石膏不是寒胜热,是将热透出来。而且不是大寒是微寒,大量用也不会伤胃,效果非常好。
不明原因的低热
王某,男,67岁。一个月前不明原因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8.5℃之间,上午轻下午重,有时发烧,有时不烧,无规律,偶尔咳嗽,无痰。不怕冷,浑身无力,大便不干。县医院治疗10天无效,准备转到市医院。经人介绍,试试中药再说。疲弱貌,精神差,口干,有时会苦。舌红苔白,脉弦细。
分析:病:发热;脉弦细;发热不定时,咳嗽(或咳)口干、口苦、脉弦,少阳证。
小柴胡汤:柴胡40克,黄芩15克,人参20克,栝蒌根2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3剂,水煎服。煎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分成两份。上午下午各一次。
二诊,病人服三副药后,有一天未热。口不苦、不渴,精神转好。
原方再开7剂。
患者跟我说,完全不烧了。“您说这是好了吗?会不会再烧?”我知道,患者心里肯定觉得县医院住院十几天连什么病都没有查出来,又是吃药又是输液都没治好,你这十副药就把烧给退了,叫人不相信。我看出他的意思,我说连我都不相信,怎么就这么治好了呢。就算碰巧吧。
三物黄芩汤
治疗低热、烦热的还有一个方子叫三物黄芩汤,出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只有三味药:黄芩、苦参、干地黄。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云:“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方:黄芩一两(《千金》作“二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临床用量:黄芩15-50g、生地黄60-100g、苦参30g。三味药同时水煎煮2-3次,取汁混合,分2-3次服用。
黄芩为君药,黄芩善清湿热,又能清血热、虚热,一药三用为君药。黄芩味苦,“苦寒清火消炎热”。《本经》:“主诸热”(邪热与湿热)。黄芩可以清除体内各种积热。枯芩能泻肺火,子芩能清大肠郁热。《本草发挥》:“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气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皮湿八也,安胎九也。”李东垣治肺热,身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与“四肢苦烦热”正好吻合。
苦参清热燥湿,干地黄凉血养阴解毒共为臣药。《名医别录》:苦参“养肝胆气,利九窍,除伏热。”《本草经疏》:“苦参禀天地阴寒之气而生,其味正苦,其气寒而沉,纯阴无毒。足少阴肾经君药也。苦以燥脾胃之湿,兼泄气分之热,寒以除血分之热。”
生地,性寒,能除烦热。《药性论》说“解诸热”,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与黄芩“主诸热”,同功而药异。《本草衍义》:“凉血补血,补益肾水真阴不足。”五心烦热者,多与肾水不足有关,生地液多能竣补肾阴。《药性赋》:“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五心烦热者也多伴有“四肢苦烦热”,夜睡常将脚伸到被子外面,或两臂也会经常伸在被外,以缓解内心之烦热。
三药合用,有“三英”之勇,补(肾水)中有清(热),清中有补,坎离既济。
《类聚方广义》:“治骨蒸劳热,久咳,男女诸血证,肢体烦热颇甚,口舌干涸,心气郁塞者。治夏手掌足心烦热难忍,夜间尤甚而不得眠者。治诸失血之后,身体烦热倦怠严重,手掌足心热更甚,唇舌干燥者”。
《勿误方函口诀》:“此方不限于蓐劳,治妇人血证头痛尚有奇效。又干血劳,女子17-18岁时多患之,必用方。一老医传云,手掌烦热,有赤纹者有此候而无其它证候者,为此方所治。只备一征。凡妇人血热不解,诸药不应者,此方治之”。
草蓐,指的是女人坐月子。主治的这些症状都是坐月子受风寒引发的。仲景方有个特点,方证具有普适性,非本方证出现了本方证的某个主证也适用。比如,小柴胡证的“往来寒热”,如果某一种病,病发具有规律性也可以用。像有的病,到了换季就发作;有的到了夏至哮喘……这也属于“往来”,也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治疗。
经文将本方与小柴胡汤一起论述,并指出“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小柴胡汤证是“心烦、胸中烦”,这个“四肢苦烦热”,虽然都能治“烦”但部位不同。
小柴胡证的“烦”是肝胃不和引起的,而三物黄芩汤是“四肢苦烦热”肾水不足和郁热有关。
小柴胡汤既能治外感发热,又能治内伤发热,或者原因不明的慢性发热。
三物黄芩汤所治的主要“热”是“四肢苦烦热”。它的表现以四肢为主,也就是手心热和脚心热。
这种热病,以妇女居多,尤其是临近更年期的女人,她们在主诉时“手脚心热”是一个主症。天冷人家都盖得严严实实的,她要经常将两脚伸到被外面凉一会,那种热是里热,是干热。用手摸着也不一定热。
过去,在没有看到三物黄芩汤时,常认为是阴虚发热,会用滋阴清热的方剂,像知柏地黄丸加减,普遍反映有一定效果,但很难将烦热消除。所以,有的吃几副没效就不吃了。
山西名医柴浩然老师最善于使用三物黄芩汤治疗各种发热,比如,午后发热、夜半发热以及更年期发热。
夜半发热
李某,女,25岁。5年来,每年3-11月夜半发热,体温高达39. 5℃—42℃,至天明热退无汗,若于发热时稍有汗出,发热即退。发热时全身皮肤出现不规则红斑,消退后皮下有结节,某医院诊为结节性红斑。诊时见舌质淡红,尖部剥脱少苔,脉弦细而数。证属阴虚内热迫血外泄。治宜滋阴清热,方用三物黄芩汤:生地30g,黄芩15g,苦参12g。4剂,水煎,空腹服。
二诊:服药1剂后夜半发热即停,精神、食眠均佳,咽喉疼痛。上方合桔梗汤化裁:生地24g,苦参15g,黄芩、桔梗各9g,甘草6g。6剂,水煎,空腹服。
三诊:服上药10天仅有四天夜半发热,咽痛消失。上方合青蒿鳖甲汤化裁:黄芩、青蒿、知母、粉丹皮各9g,苦参15g,生地24g,鳖甲(打碎先煎30分钟)30g。6剂,水煎,空腹服。服完药后,夜半发热消失,3月后随访未见复发。(柴浩然)
分析:
夜半发热,热退无汗,虽系高热,但舌红少脉弦细数,亦属阴虚内热。柴老首用三物黄芩汤滋阴清热即获初效,然后随证加减,将长达5年的夜间发热治愈。夜间发热,临床上也常遇到,只是有轻有重。按白天属阳,夜间属阴。所以,柴老师认为属于阴虚发热是为确当。夜间发热多为肾阴虚,用三物黄芩汤生地滋肾阴补水,用苦参、黄芩清热,恰到好处,故收效迅捷。
更年期发热
这个病几乎成了更年期妇女的一个必有症状,许多女人在更年期前后都会有程度不同的发热,主要表现是心烦,心急,烦躁不安,情绪化,手心脚心心口窝发热,有的说那个滋味,真想把手脚泡在冷水里。晚上睡觉,脚一直露在被子外面。冷了放进被窝,一会又要伸出去。
有的女士问,为什么到了这个年龄会这样?别人也是这样吗?我的回答是很多。
《黄帝内经》给出的答案是:“上古天真论中原文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也就是说,女人一般14岁开始,冲任二脉就已经到了旺盛的时期,经水就来了。28岁的时候身体最强盛。到了35岁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40岁面部就不那么饱满,开始长白头发,到了49岁,冲任二脉就处于枯竭的状态,直接表现就是经水没有了。女人没有了经水的滋润,皮肤会皱缩。就像一棵树,用水经常浇长得就茂盛,不浇就会叶子发蔫。树老了叶子会变黄,树皮会干缩皱裂。其中除了正常衰老之外就是缺水。如果一直能够不让树缺水,树衰老的就会变慢。人也是如此。
因此,对于更年期发热的女人出现的情绪化,要给予充分的理解。那不是她们故意,是身体“缺水”而自发的。症状轻微的,少吃辛辣烧烤甜食,多吃一些滋阴补肾的食物,像荸荠、鸭梨、山药、萝卜、莲子、银耳等。严重者,在食疗的同时还需要药物治疗。首选方就是三物黄芩汤。
王女士,47岁。因手心发热求治。这个年龄一般西医会诊断为绝经期综合征,正常的话是49岁绝经,有的提前有的延后。心烦,有时口干,手脚热的没地方放,有时呼的一阵热。体温不高,面容憔悴,眼有时模糊,眉心有两根竖纹。家里人没敢惹她的。西医诊断为内分泌失调。舌质淡红,舌中后部苔薄微黄,脉弦细。辩证:阴虚内热。
予三物黄芩汤加减:生地60g,黄芩15g,苦参30g,枸杞15g、杭菊花9g。3副。水煎二次分服。忌食:辛辣、烧烤、甜食。
二诊:服完药后,手脚热大有好转,口干,舌苔不黄,脉无变化。
原方加味:生地60 g,苦参30g,黄芩15g,黄芪60g、乌梅9g、元参12g、地骨皮15g、麦冬30g,陈皮9g、生麦芽20g。5副,每日一副,水煎空腹服。
三诊:手脚心不热,口不干。予杞菊地黄丸(大蜜丸)三盒善后。
分析:
这是一例典型的五心烦热,开始因为眼睛模糊加了枸杞菊花,按原方用量。二诊还是原量加了黄芪补气(人过四十,阴气自半),乌梅、麦冬、沙参生津止渴,取金生水之意。生麦芽陈皮,和胃化腻,疏肝。最后,用杞菊地黄丸补肝肾以明目。
临床上,这两个经方是治疗阴虚发热、午后发热、夜间发热、不明原因发热的重要方剂,比一见虚热就想当然地认为是阴虚火旺而是用知柏地黄丸效果要好得多,或者说,是知柏等其它方剂所无法相比的。
还有一种热是夹湿的热,如油入面,缠绵难愈,吴鞠通的三仁汤是不二选择。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三仁汤现在药量: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仁18克、制半夏15克。
三仁汤是祛湿剂中清热祛湿的方剂,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三仁汤不单开肺气,而是能很好地调达三焦气机,使邪气外出。而医家总结的“宣上、畅中、渗下”六字真言,颇似和解少阳,祛除半表半里之邪的小柴胡汤证,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理相同,三仁汤称得上温病学中的小柴胡汤。
凡是遇到低热性疾病,首先要考虑,不在肝胆就在肾。
在肝胆而发作有时,要考虑小柴胡汤;
在肾一定是水少,水不亏火不会旺,要考虑三物黄芩汤;
湿热在三焦,阻遏气机,要考虑用三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