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晏园修缮后
相关推荐
-
繁星 | 浓荫
夏日长,阳光烈,最喜是树荫.每天上下班,经过环城南路时,我的心中便会升起一阵欢喜,一根根粗壮挺拔的大树,沿着道路两侧一字排开.它们浓密的树叶在空中相接,密密匝匝地交错.重叠,为下面的道路撑起了一把巨大 ...
-
个园,最个性的园林——洪泽、扬州7日游第6天(1)
★旅游地点: 扬州个园 个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是保存最完整的盐商园林,建于清嘉庆年间,在原来明代的寿芝园基础上拓建而成. 当年建园花费白银六百万两,这个数字打个比 ...
-
【景观笔记170】解读陈从周园林经典《续说园》(下)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我们接着来解说<续说园>.我们在上篇的解说中已经将宏观的三个方面一一解读,没看过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 这期我们就来讲讲陈从周先生<续说园>中对于中观和微 ...
-
【同题征文《他 (她 它)》第21篇】桂
桂 作者: 初七 chuqi 从桂香园侧门出来,沿桂中路向前走,忽然被一阵似有若无的甜香勾住了鼻尖.我驻足往四周探看,在路的左旁有一排苍绿的桂树,正吐露着嫩黄的花蕊. "哦,原来是桂树开 ...
-
一树浓荫新雨后,心涯青翠欲滴
一树浓荫新雨后,心涯青翠欲滴.恋村篱墙菜蔬油绿,尘香野味沁眸悠然南山风情.雨巷杏风梦隙嫣然季节花期,心窗流年瓣侧梭穿往事如烟.兴衰今古缱绻流殇,悲欢离合斑驳情涯.天若有情天亦老,引多少红颜须眉竞折腰. ...
-
【国子监老四合院】书香满庭拥翠碧,长夏浓荫如绿染
宽敞的国子监街,两旁夹列高大的槐树,枝叶交叠,茂密遮天,即使在炎炎夏日,树下依然一片凉爽.走在其间,在阵阵清风中,在槐花的香甜气息里,就是属于老北京的仲夏之梦. 国子监曾有许多临街小店,在政府的整改与 ...
-
绿树浓荫夏日长……
<绿树浓荫夏日长..> 文/小兔子 一年过半,渐进的盛夏 一丛丛移动花影树影 桅子花馨甜,大丽菊炫丽,.. 一波波开不尽的夏花, 从幽香到萘靡 转眼即逝..如妖娆的晚霞! 初夏时的湿热编织 ...
-
聞鍾記郵 | 绿树浓荫夏日长
聞鍾記郵(2382)绿树浓荫夏日长 立夏一到,标志着夏天的到来,一套<春夏秋冬>的邮票,将夏季的十里荷塘展现在眼前,这枚邮票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夏荷戏水. 看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淮安清晏园
清晏园位于淮安市区人民南路之西侧,环城路之北侧.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永乐时,清晏园为督理漕粮的管仓户部分署,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清康熙十七年(16 ...
-
淮安行记之三——清晏园
去小镇旅行 清晏园,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坐落在现淮安市区人民南路之西侧,环城路之北侧,坐西朝东,园面积达120亩,是苏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留存的官宦园林. 清宴园的前身 ...
-
《江南文脉·园林篇》25 淮安清晏园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江南文脉·园林篇>25 淮安清晏园 坐落于江苏淮安的清晏园,是中国治水史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被称为" ...
-
这儿亭好(《美哉,清晏园》系列散文)
<美哉,清晏园>系列散文 这儿亭好 ◇海百川 中国封建城垣建筑史上,有一空前绝后的事件,就发生在我的家乡江苏淮安."文庙在城外,武庙在城内"的清江古城格局,乃兵家之大忌 ...
-
美哉,清晏园
美哉,清晏园 ◆张军 清晏园,苏北保存最好的古典园林.楚秀.钵池出现之前,偌大淮阴城公园仅此一处.虽远没有楚秀.钵池两园疏朗阔大,然古建巧拙辉映,布局精妙.其美如姝,无可挑剔,百看不厌,常见常新. ...
-
追寻运河——淮安清晏园
北京广角摄影学会今年的年度主题是"古都运河情",五一期间,我们大致沿着京杭大运河进行了一番走访,其间有很多感触. 第一站,长途800公里,直达淮安市.淮安市被称为"中国运 ...
-
英法联军侵华时作恶的见证,遭到抢掠焚烧后的清漪园
文|李哥带你聊历史 各位点开这篇文章的趣友们,想必都是很高的颜值吧,我们真的是很有缘哦,小编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文章资讯,如果对小编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么,有什么一些意见的话欢迎在下方积极评论哦, ...
-
【记忆】建筑可阅读: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后再现“青春模样”
市文旅局.静安区新闻办说,历经近半年维护保养,位于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原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本月初以崭新的面貌面向公众重新开馆.修葺一新的石库门洞,希腊科林斯式砖雕柱头 ...
-
南明最厉害一位大将,杀死大清皇子,死后被封神,被人跪拜至今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很多人认为是清军灭亡了明朝,但是实际上清军灭亡的是南明,而真正直接灭亡明朝的则是李自成.当北京被攻破以后,南明王朝又和清军周旋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在这期间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