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诗社||托物言志兼谈意象诗的创作 ——赏析诗人任节的《孤麦说》

《雷池诗社》欢迎您

Welcome to LeichiPoets'Club!

托物言志兼谈意象诗的创作

——赏析诗人任节的《孤麦说》

文/刘军华(广东)

孤麦说
文/任节(安徽)
一只鸟嘴的失误
抑或一只手一阵风的恶作剧
注定茫然张望的我
只能在碎石和板结的泥土中
安身立命
流浪在麦田之外
我无比渴望麦田,也羡慕那些兄弟
但我没有自暴自弃
奋发向上
仍是我追求的旋律
从一粒种子开始
我与朴实的泥土结亲
汲取成长的不竭动力
我喜欢阳光,雨水,月色的爱抚
愿意裸露我丰腴的身体
和农人热切的目光
做最亲密的接触
我的一生充满了无言的艰辛
我的执着收获了成熟的美丽
科学研究、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同样文艺创作包括诗歌创作也离不开想象。那什么是想象呢?想象就是虚构,在大脑中把记忆中的事物加工成一种新事物。比如猪八戒,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但人有,猪有,猪八戒就是作者吴承恩在大脑中进行人加猪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同样,在《西游记》中,人加各种动物、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事物,便创造出各种妖魔鬼怪:蜘蛛精、蜈蚣精、蝎子精、老鼠精、松树精、梨树精、白骨精。文学创作除了要运用想象,还需要联想。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由甲想到乙,但甲乙之间必须相关。借物喻人,借物喻理,托物言志,都要运用到联想法。
诗人任节的这首《孤麦说》就很好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优秀的古典诗词作者在创作托物言志这一类作品时,总是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悉心的体验,进而准确地寻觅出能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主旨的客观对象,即找准言“志”之“物”。托物言志这一类诗词的创作,常常源于诗人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因此诗人必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玩味的基础上,进而准确地揭示出所咏之物的品性或品行。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孤麦说》借一颗孤麦的诉说,来传达一个孤独的奋斗者的心声,是一首孤独奋斗者之歌,赞扬人们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品质和精神。
第一节写由于某种偶然,一颗孤独的种子落在碎石和板结的泥土之中,生存环境十分艰难、恶劣,让我们联想到千千万万的大众,出身卑微,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家庭贫困,无依无靠。第二节继续借孤麦虽然无比羡慕麦田里的兄弟,羡慕他们拥有肥沃的土壤,能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但是它不自暴自弃,仍然奋发向上、努力不已。这是不是也使我们联想到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虽然没有好的家庭条件、经济条件、生活待遇,但他们在逆境中更加顽强,更加努力,奋发进取,刻苦学习,去争取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三节写孤麦的奋斗历程,与泥土结亲,汲取成长的不竭动力,接受阳光、月光的照射,雨水的沐浴,不断地成长。第四节是对孤麦奋斗一生的总结与肯定。“我的一生充满了无言的艰辛”,奋斗是艰辛的,因为道路是坎坷的,前进的道路总是遍布荆棘,而孤独的奋斗者更甚,他们的成功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那些白手起家创业的人不就是如此吗?“我的执着收获了成熟的美丽”,俗话说“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天道酬勤”,一切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的,辛勤的汗水必将浇灌出丰硕的成果。“成熟的美丽”便是对“执着”最好的回报。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美好,便是对奋斗者最好的馈赠。这是对每一个奋斗者奋斗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执着地努力,不懈地追寻梦想的讴歌与赞颂。
全篇采用拟人的手法,将一颗孤麦拟人化,以孤麦自述的方式,托物言志,传达孤独的奋斗者的心声:生存环境虽然恶劣,但不自暴自弃,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虽然一生充满艰辛,但丰硕的成果足以告慰自己——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一生没有虚度,我创造出了生命的价值!
作者就是这样,将一个孤独的奋斗者的心声与一颗孤麦的境遇与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了艺术的传达。心声因孤麦这一形象得到了外壳,而孤麦这一外壳因有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灌注而得到了灵魂。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抽象的,而大千世界的事物是具体的形象的,只有将存在相似点的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鲜活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托物言志,借尸还魂,将作者的意与万物的象融合在一起,像吴承恩创造各种妖魔鬼怪那样,通过想象和联想,将人的意识、灵魂、思想、情感与各种动物、植物、没有生命的事物结合起来,这便是意象诗创作的关键。

【作者简介】

刘军华,笔名白帆,70后,教师,作品见《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东江文学》《惠州文艺》《山东诗歌》等,出版诗集《白色的河》。诗观: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去抒写生活中的诗意。
【诗作者简介】
任节,安徽望江人,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栏目,以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辽宁青年》《山东诗歌》《安徽诗歌》《现代诗美学》等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2000多篇(首)。宣传报道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刘磊等一批军内外重大典型,受到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批示肯定。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散文、诗歌、杂感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来稿要求首发,原创,健康,有新意,配有图文,作者简介。若文抄袭,责任自负。
图文来源若涉及版权,敬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来稿速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