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归笼的“笼”,凭什么捕获人类幼崽?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
不幸的是,
其中记住这一点的并不多。
《小王子》

拆房:张舒雅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饲养过人类幼崽的应该都知道,这个物种的需求有多旺盛。
吃喝拉撒就算了,还要亲亲抱抱举高高。亲亲抱抱举高高就算了,还要哄睡陪玩一条龙。哄睡陪玩一条龙也就算了,还要玩中讲究智力开发,闹时谨记爱与自由。
每天心理建设一百遍:
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
带娃秘诀只有一个字——
熬。
想干点自己的工作,
不下点狠心是不行的。

那么,问题来了:
在工作爆头情绪暴走的时候,可以就近将娃扔到哪儿?
关键词:就近。
具体一点,社区范围遛弯可达。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厄勒海峡附近有一个叫Amager的老旧社区。
老旧社区的春天就是拆迁。
Amager没等来春天,但是等到了政府送温暖:被选为哥本哈根的综合城市更新项目,其中有一个更新就是建一个社区儿童文化馆。
基地选址位于Amager的Øresundsvej街区的一个街角,场地大致呈L形。


但这个基地不是不友好,
而是相当不友好。
本着顺应老城区城市建筑与道路肌理,外加不能影响周边建筑自然采光的原则,建筑底部被限制在两侧楼之间的L形地块里,总面积只有大约400㎡。

而且必须保证建筑沿街界面的完整性。
也就是说,儿童馆的两端必须与两侧住宅的山墙面相连接。

还有
——对,还有。老城区的建筑限高,新房子的体量不宜高于两侧的邻居。
限高不是问题,问题是特么两侧邻居不一样高啊:右侧建筑有六层,而左侧建筑只有两层高。

总结一下就是:
限高+两侧建筑边界被固定死=整个建筑体量已经被限制得死死的。
擅长造型的建筑师们可以洗洗睡了。

然而,限制再多没有要求多。
根据任务书要求,儿童文化馆的具体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加上设备储藏等辅助功能,总计大概有1700㎡。
再总结一下就是:
根。本。放。不。下。
小朋友的地方,也不太适合放到地下。

现在这个体量,玩命排也就仅能凑出来大概1000平米的规整空间。
主线任务都完成不了,更别提去引诱神兽来打卡刷副本了。
此时,你需要一本
空间压缩秘籍。
学会它,你就是一个行走的.zip。

STEP 1:空间压缩大法
A.合并同类项,行为划分功能
寻找行为共同点,把产生相同行为的空间进行拼合。
比如说楼梯和攀岩,行为本质都是一个爬,空间本质都是一个斜面。这种就可以将攀岩斜面与楼梯结合设置,既节省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又有趣。

同理,也可以将门厅与大的活动室合并。
反正都是玩。

B.寻找差异点,功能服从时间
一提到面积紧张,空间管理大师库哈斯提出的“功能服从于时间”定律必须拥有姓名。
简单说就是把不常用功能与公共空间直接相连:使用时,自我隔离;不用时,大家共享。
① 剧场开放共享
小剧场与门厅以及活动空间组合连接。
拉上帘子开始演出,拉开帘子就是活动空间的延伸。

② 教室分时段使用
对于教学区来说,按照教学特点对教学设施的需求不同可划分为以手工教室、绘画教室、图书室为主的坐着学派和舞蹈教室、音乐教室一类的站着学派。
换句话说,只要打好时间差,两个教室足够用。
所以可以把教学活动区直接压缩成:两间教室+一个提前制定的课程教室时间表。

同时教室内部配备轻便的自由活动组合桌椅,根据课程需求灵活排布。

STEP 2:压缩空间的重新整合。
这样,便产生了压缩后的精简版功能分区,面积也瘦身成功,甚至有点富余。

活动大厅放在L形的折角处,方便连接两侧功能,剧场设在1F拥有独立出口。
然后排布具体房间↓

至此,建筑已经满足基本要求,且看起来十分合理有序。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个“合理有序”上。
到底是谁觉得合理有序?
是我们,成人,大人,adult。
而儿童活动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小孩子,所谓“合理有序”其实是不符合小孩子的心理预期和行为习惯的。孩子们的行为随机性高,兴趣点也多但同时计划性和持续性就比较差。
你觉得合理有序,
孩子们只会觉得无聊不好玩。
最简单,老母亲们总是锲而不舍的想把玩具收拾整齐,而崽崽们的最大乐趣就是把玩具翻得底朝天——也不是要玩,就是单纯的翻出来。

所以,下一个问题是:
什么样的空间策略才能顺应人类幼崽的迷惑行为?
策略一:视觉吸引
人都是视觉动物,小孩子更是用眼睛思考:看到有趣的东西基本不过脑子就会先跑过去。
所以,进入建筑时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对小朋友来说,进门那一刻觉得有趣就会继续往里探索,觉得没趣很可能掉头就走。
那么,问题来了:
趣味空间在哪里?
划重点:
按视线落点分布。
进入L形体量后,视线会自然地朝两个端点的方向延伸。以视线的方向为路径,在起点、连接点及端点上分别设置趣味空间。这样,在远中近三个视线落点上都有值得探索的地方。

对于L的右半边:近景用设置在门厅的装饰解决,中景连接部分由攀岩与楼梯结合的交通系统承担,远景则通过设置在形体两端的半封闭玩具室实现。


另一侧是同样的三点式设置手法,但具体形式与趣味空间不同。

近景同样是门厅→中景是视线可以穿过的咖啡厅→远景是隐藏在阁楼上的秘密基地。

合起来并为三层空间并加入交通联系后是这样的↓


同时,空间开放程度和私密性也是通过空间尺度的缩小,层层递进的。大人被限制在前景与中景两个层级里,远景成为孩子们独享的圣地。
空间尺度与开放度的大小符合透视规律,延伸视线的同时也扩大了空间的心理感受。

基本路径确定后,把教室、办公等沿其排列,组织剩余部分空间。

进一步调整路径角度等,丰富空间效果并修整空间。

策略二:动线循环
小孩子基本都是充电五分钟,闹腾两小时。
儿童空间都会有意识的去延长活动流线,而在这个小小的建筑里再延长也没多长。
怎么办?
当然是去创造一个可以在趣味空间中间无限循环的玩耍流线系统。

具体操作是在前面视线落点的基础上,加入趣味空间的纵向连接,视线与动线结合形成闭环。包括运用电梯连接与楼梯连接两种形式,电梯与楼梯的位置都是根据流线循环系统确立的。

再进一步开放交通体系,设置多个出入口,从任一入口都可以直接进入循环流线系统。

给办公区和教学区设置外挂楼梯,方便不对外开放时候的办公活动。

卫生间配合交通核放在边角处,墙壁全刷黑板漆,方便小朋友写写画画。


STEP 3:形体优化与表皮处理等
从两侧屋顶的坡度出发,切割形体,拗个酷炫的造型还能合理融入。还可以顺带宣称不遮挡居民区视线。
材料选取科技感的金属外表皮制造反差萌。

立面开小方窗,大空间的开窗沿内部空间走势。

最后打开天窗,祖国的花朵多晒晒太阳是有好处的。



室内因此也更加明亮温暖。

至此,整个设计阶段就全部完成了。
收工回家。
这就是丹麦女建筑师
Dorte Mandrup
设计的
阿玛尔儿童文化馆。







最后,再来看一遍完整过程。

我们总说建筑是妥协和选择的艺术,
只是你为了谁妥协,又是替谁在选择。
没有目的的妥协是懦弱,
没有立场的选择永远都是错。
很多时候,孩子们要的并不多,
他们不要你做的多完美,
他们要的只是你
用心。

本文图片:
[1]改自https://www.google.com/maps
[2]、[3]、[5]、[6]、[7]、[8]、[9]、[10]、[11]、[12]来源于
https://www.archdaily.com/388629/ama-r-children-s-culture-house-dorte-mandrup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