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力盖文化,青岛独特的城市痕迹

1898年夏季青岛暴雨后,德国海军当局(总督府)按照最大的降雨量确定了青岛下水道的尺寸和种类。尽管“欧洲人区”的岩石地基施工特别困难,需要爆破施工,但德国海军还是花费巨大代价修建了雨水下水道。第一批下水道的尺寸明显过大,高达两米。在每年9月到次年5月的季节里都是干涸的。因此后续修建的雨水下水道缩小了横截面积。
德国海军修建的青岛雨水下水道是直排入海的。而为了避免粪便污水污染欧洲人区前面的海滩,尤其是奥古斯塔维多利亚(汇泉湾)海水浴场,欧洲人区的污水都通过一系列泵站抽送,运到青岛最西段的游内山半岛(团岛)排放入海。德国海军用漂浮物做了一系列试验之后才选定这个位置,这里不仅水很深,而且黄海和胶州湾之间的潮汐会在这里形成强烈的浪流,把排入海中的污物冲碎卷走。欧洲人区扩大之后,德国人又在东边的伊尔蒂斯湾(太平湾)建造了第二座泵站,用于排放欧洲人别墅区的污水。
在对青岛的降水、生活污水和海流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总督府从1906年起在青岛港区铺设了雨水污水混合下水道,以降低市政建设费用。港区的雨水和污水,包括日耳曼尼亚啤酒厂(青岛啤酒厂)和毛奇兵营的污水,经过小港的总泵站抽送,和原有的污水管道一样从游内山半岛(团岛)排放入海。在夏季暴雨时,如果下水道截面不够,则雨水不再通过总泵站,而是通过紧急出口直接排入海湾。

《百年不淹始末》——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主坑道

德国人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




德国制造陶瓷排水管道

德国制造卵式排水管道



安徽路交汇口

南海路遗留

南海路残存管道

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最早的井盖

德国制造“WT”井盖

1924年

黄岛路“WT”井盖



“K”字表示“胶澳”
德占时期,按照最初的规划设为欧人区和华人区,欧人区的排水采用先进的雨污分流方式。据介绍,首批铺设的下水管道1898年10月至1905年,约有3200米,全部为地下暗渠,这是青岛首次铺设的大规模地下管网工程。

德国制造方形井盖

有取引所标志的雨水井盖

有取引所标志的雨水井盖

有取引所标志的汚水井盖

“S”标志·观海一路
Halberger Hütte Rud Bocking 哈尔伯格许特伯克林公司,现在这个公司更名为Halbergerhütte GmbH公司,是专业锻造铸造企业,该公司成立于1756年;1875年9月23日与鲁道夫伯克林Rudolph Bocking公司合并(即古力盖上的简称路德伯克林),从事设备铸造。
以自己杰出的产品和服务著称的工业型企业Saint-Gobain Gussrohr GmbH & Co.KG,是一家从事制造、销售模制件、配件、装置和高炉炉身护板、井筒顶棚的公司。


这个井盖类似青岛档案馆存的德占时期的井盖,估计是后期模仿德式井盖而成,具体时间不知,我觉得解放后应该对英文标识是排斥的,所以这个井盖民国或更早的可能性很大。我同意朱老师(dracula)的看法,中间的K、S都是井的分类,不会是因为KIAUTSCHOU的首字母。





字体特殊的“汚”水井盖

1950(雨·大连路13中门前)
那时的铸造质量远比七八十年代要好得多

1952(雨·大连路)

1952(雨·大连路西头)

1953年(污)
市区道路上的“1953”版的污水井古力盖已经比较少见,还有很多老的古力盖上面由于没有标注年代所以无从考究,目前大部分正在使用中的古力井盖是上世纪90年代铸造并投入使用的。

1954年(雨)

1954(雨)

1954(雨·无棣路临邑路路口)

1955(雨)

1956(污·海大水产馆)

总督侍卫住宅井

1964(污)


1966

1966(汚)

1970(汚)

1978(污)

1981(汚)

1981(雨·少年宫路)

1982(雨)

1993(污)

2001(汚)

2003(青水·大连路)

2003(汚)

2006(水·少年宫路路口)

2009(水·大连路)

2015(汚)


2016(污)

圆圈圈



开放型



大喜日子,井盖被贴上红纸避避晦气。

儿童公园井盖



奇怪符号井盖

奇怪符号——无棣纬二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