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如何促进道德?

清和社长隆重推出《智本社经济学讲义》,共65讲(见文后目录)。
最后一天优惠价99元(六月恢复至199元),可点击“智本社”购买终身会员(499元),终身免费学习100门音频课程和100本经典解读。
市场,到底是败坏了道德,还是促进了道德?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有一部分人否定市场促进道德进步的说法。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无商不奸,商人几乎与小人划上了等号。
到了近代,即使市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资本家依然被贴上“丑恶嘴脸”、“贪婪小人”的标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评价:“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
市场,到底是促进道德进步,还是败坏道德?商人、资本家,到底更高尚还是更卑劣?
从市场动机的角度来看,市场并不存在所谓的道德。按照传统道德的标准,市场的逐利动机就是不道德的。这是人们批判市场与资本家的关键所在。
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时,天主教徒批判商人败坏了社会风气。中国改革开放早期,也有不少人批评市场滋生了拜金主义。
但是,从市场发展的结果来看,市场是促进了道德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课程所讲到的曼德维尔提出的“个人私欲之花开出公共利益之果”。
在这方面,斯密描述是极为冷静的。他在《国富论》中说:“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是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特别关注。”【2】
同时,斯密还说:“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2】
这就是个人私利即公共利益,追求个人私利居然能够促进公德。这种逻辑,传统观念很难接纳。
曾经有这样的传言,说“斯密写了《国富论》之后,认识到自私逐利的局限性,良心发现,于是乎又写了《道德情操论》教诲人们要讲道德”。还呼吁人们多看《道德情操论》以化解私欲与自利的“原罪”。
这其实是子虚乌有的。从时间顺序来看,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发表于 1759 年,而《国富论》则发表于 1776 年,比《道德情操论》晚了17年。
虽然斯密后面反复修订了《道德情操论》,但是这本书并不是道德教化的书籍。在书中,斯密还肯定了自利之心。
传统道德习惯于从动机的角度去批判,但人的动机既无法证伪也无法证实。如果以人性自私为假设,任何的善行都是不道德的。因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的动机,都是为了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
所以,评判道德的标准应该看结果而不是动机。以此来看,市场是促进道德进步的。
为什么说市场促进了道德?
第一,财富促进道德进步。
与农耕计划经济相比,自由市场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注意不是从个人的角度,财富可以促进道德进步。
《管子·牧民》中有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的理解是,这句话并不是说富人的道德一定比穷人更高尚,而是富庶可以促进道德进步,让人有更多时间去追求礼节,重视荣辱。
第二,交易促进道德进步。
有些学者提出,市场交易破坏了道德,尤其是货币破坏了道德。理由是,在古代,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赠予的邻家关系,市场交易将这种温情的关系变为利益交换。
《诗经》上有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古代,老王家有多余的萝卜赠送给老李家,过几日老李家有多余的青菜又回赠给老王家。这叫投桃报李。
但其实,这并不是一种赠予,而是一种交换,一种在有限条件下的跨时间的交换。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信息匮乏,缺乏货币,交换只能跨时间交易,而且是物物交换。
到了近代,技术与货币推动大规模的陌生人交易,自由市场兴起。所以,自由市场其实是延续并扩大了原来的交易,创造的福利也突破了老李与老王之间,惠及所有人。
也有人提出,相比交易,做慈善不是更能促进道德进步吗?
不可否认,慈善定然是促进道德进步的,但是,慈善很难像市场一样惠及所有人。很多人想帮助他人,但无能为力,毕竟资源是稀缺的。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讲过,为了解决资源稀缺的问题,人类主要使用了三种办法:分别是强权掠夺、计划控制与市场交易。
强权掠夺奉行丛林法则,按照武力来分配资源,普通人的生存无疑是非常糟糕的,战乱、饥荒、瘟疫、压迫,无处不在。
到了农耕时代,在武力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国家制度、宗教、道德教化等一系列的统治手段,让政权统治看起来更加合法化、人性化。
中国最早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国改革家商鞅写了一本书叫《商君书》,这本书阐述了农耕时代的统治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弱民和抑商。书中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愚化国民,国家才能强盛。
汉朝延续了愚民统治,采用“三纲五常”来约束人的欲望与行为,通过道德教化实现“弱民”之目的。所以,古代的道德其实是一种教化。
书中还说“能事本而禁末者,富”,这个末就是指商业与手工业,意思是大兴农耕,禁止商业和手工业,国家就会富有。
汉朝同样也延续了重农抑商之政策,限制经商,矮化商人,“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就是中国古代商人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
到了近代,出现了自由市场,自由市场是一个大规模的协作机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自由的、互助的协作关系,而不是统治关系。
在自由市场中,私有产权是交易的前提。私有产权也是人格独立的前提,人只有拥有了私有产权才有人权。所以,自由市场为人类的道德建立了基本盘,这是市场道德中最基本的底色。
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工商业的发展使人们有了秩序、个人自由及安全,而在这之前,这些人曾于邻人们日夜劳作依附服侍于上级。”【2】
我们通过将古代道德与市场道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古代道德建立在义务、责任及教化之上;市场道德则建立在权利、自由及交易之上。农业计划经济时代,道德是一种统治工具,是一种生存方式。而在市场经济时代,道德是一种结果、状态。
第三,自发秩序促进道德进步。
市场是一种自发秩序,只有自发秩序才能促进道德进步,因为自发秩序是演化而来的,是人类智慧共同的产物,任何强人设计的人为秩序都将凌驾于道德之上或将道德作为统治工具。
哲学家菲利帕·福特于1967年发表了名为《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的论文,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伦理学实验,叫做“电车难题”: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那个疯子在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3】
这个例子被著名政治学家迈克尔·桑德尔引入其畅销书《公正》后广为人知。很多人用这个例子来批判经济学家主张的市场道德——功利主义。
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你应该拉拉杆让电车切换轨道,牺牲一人换取另外五人。这显然是不道德的。不过,如果你不拉拉杆,也是不道德的。于是,“电车难题”似乎成了无解之题,唯一的作用是批判经济学家主张的市场道德。
其实,这个问题在自由市场中是个“伪命题”。因为自由市场是一个自发秩序,没有上帝,没有救世主,也没有中央权力,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决定其它人的命运,所有人都不需要基于道德做选择。
在市场中,每个人只要按照自我利益最大化做选择即可,最终市场的结果自然会促进道德。只有在强人设计的人为秩序中,才存在这种决定他人命运的选择,才需要所谓的明君,才被道德绑架而左右为难。
这个实验是哲学家设计的,让政治学家困惑不已,因为他们的思维都是整体思维、人为秩序思维,没有自发秩序思维。这个问题只有经济学家才能更好的解答。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政治学家看来,全球化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政治家决定了国家关系,决定了战争与和平。
但是,全球化其实是一个国际性的自发秩序,是数以亿计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个体关系。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弱化国家的过程,国家主权对外让渡的过程。
在全球化时代,两个国家的关系是战争还是和平,不应由一两个政治人物决定,因为两国关系是数以亿计的个人及相互关系组成的。这种庞大的自发秩序关系有助于国家之间的长久和平。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一直在推广一个观念: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两个拥有麦当劳的国家都不可能彼此开战。全球化市场能够给世界带来和平,因为它是一个人人互助的自发秩序。
所以,总结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市场是促进道德进步的,是符合人性的,而传统观念有不少是违背人性的,或过度教化的。
比如,我们通常教育小孩,要有同情心,不要自私,要有爱心。但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虽然也有同情心和爱心,但是人的同情心与爱心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不断地向外扩散的。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下降的。”【4】现实中,我们不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多的是像费孝通所描述的差序格局——亲疏有序。
这里,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道德,而是指出,违背人性的过度教化的道德,其实对社会并没有益处,反而可能有害。用哈耶克的话来说就是:“通往地狱的路,往往是由毫无原则的善良铺就的。”
过去,有很多历史教训,天下大同、平均主义,这种善良的愿望带来了糟糕的结局:人人搭便车、机会主义,败坏了道德的同时,还引发饥荒与灾难。
过去的道德观认为,农民是淳朴的、诚实的、重情重义的,没有被金钱与物质玷污。商人则是市侩的市井小人,一身铜臭,自私贪婪,蝇营狗苟,冷漠无情。
这其实是一种歧视,而且违反人性。比如,嫉妒是人性中最基本的成分。在古代农村,道德教化人们不要嫉妒别人有钱。但是,如果一个有钱的地主,天天炫耀,让你人做到不要嫉妒他,这是违背人性的。
而在自由市场中,不需要教化人们不要嫉妒他人,参与交易的人更希望他人富裕,因为他人富裕才能购买更多自己的产品。虽然人还是有嫉妒心,但是自由交易淡化了嫉妒之心。
这里的根本区别就是,在自由市场中财富是流动的,交易可以促进财富流转与增值,他人富有可以促进自己收入增加。
但是,在农耕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没有市场交易,财富基本是由地主垄断的。这样反而容易激发人的嫉妒心,渴望地主破产,甚至斗地主、均分财产。
为了平抑风险,统治者便使用道德教化,强化集体主义、国家主义及宿命论,让人认命、顺从、向善、敬畏。这种教化的道德其实是伪善,最终败坏了道德。
总结起来,古代道德、教化和向善的动机,最终败坏了道德与社会;市场自私的动机,最终促进了道德与文明。在自由市场这一自发秩序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自由、平等、协作、和善,其道德观便是大规模的陌生人之间的互助。
最后,要强调的是,上面所说的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现实中,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市场也会出现道德问题,如毒奶粉、欺诈、虚假交易、官商勾结等。交易费用高到一定程度,市场可能终结,国家冲突可能演变为战争。
所以,需要立法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市场自由化,从而促进道德进步。
参考文献:
【1】资本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
【2】国富论,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
【3】公正,迈克尔·桑德尔,中信出版社;
【4】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
《智本社经济学讲义》目录
(或有微调)
发刊词 | 如何学好经济学?
概要
01 | 经济学的使命:人类第三种生存方式
02 | 经济学的内涵:欲望、努力、满足
历史
03 | 经济学的历史(一):确定性的经济学
04 | 经济学的历史(二):确定性的经济学
05 | 经济学的历史(三):不确定性的经济学
06 | 经济学的历史(四):不确定性的经济学
市场
07 | 市场,人类生存的第三选项
08 | 市场,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
09 | 市场,自然国向法治国变迁
10 | 市场,自发秩序与人为秩序
人性
11 | 自利,市场的原动力(手段与目的)
12 | 博弈,市场的推动力(理性与感性)
13 | 自由,市场的价值观(自由与平等)
14 | 互助,市场的道德观(愿望与结果)
条件
15 | 市场前提一:思想市场
16 | 市场前提二:私人契约
17 | 市场前提三:自由竞争
18 | 市场前提三:公正制度
分工
19 | 禀赋与分工:天然禀赋催生分工?
20 | 市场与分工: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21 | 资本与分工:穷人为什么要储蓄?
22 | 协作与分工:如何整合社会分工?
供求
23 | 第一定律:谁也逃不出的规律
24 | 第二定律:原油价格为何暴跌
25 | 科斯定律:谁用得最好就归谁
价格
26 | 价高者得:唯一没有浪费的竞争准则
27 | 价格信号:通胀是如何破坏市场的?
28 | 价格奖惩:企业如何在风险中获利?
29 | 价格管制:价格管制最终为何失败?
竞争
30 | 代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31 | 竞争:唯竞争获取稀缺资源
32 | 垄断:垄断的标准与效率
33 | 歧视:歧视的代价与收益
边际
34 | 劳动价值论:从李嘉图到马克思
35 | 效用价值论:从萨伊到边际三杰
36 | 边际革命: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增长
37 | 斯密式增长:增长是特殊现象吗?
38 | 萨伊式增长:为何供给决定需求?
39 | 诺斯式增长:制度如何促进经济?
40 | 罗默式增长:如何推动技术革新?
货币
41 | 历史:货币的演变及认知曲线
42 | 政策:信用货币的发行与调节
43 | 本质:货币是个体的公共契约
44 | 通胀:货币超发引发财富掠夺
45 | 危机:货币沦为“公地悲剧”
制度
46 | 交易费用:如何理解市场行为?
47 | 产权制度:改革为何如此艰难?
48 | 公共用品:为何需要公共用品?
49 | 政府组织: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50 | 公共政策:如何实现帕累托最优?
市场失灵
51 | 误解(一):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定律
52 | 误解(二):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
53 | 误解(三):博弈论与“囚徒困境”
54 | 正解(一):制度性市场失灵
55 | 正解(一):人为性市场失灵
56 | 正解(二):刚需性市场失灵
经济危机
57 | 危机的本质:人性危机与大萧条
58 | 过剩危机:技术革命与贫富差距
59 | 金融危机:货币刺激与资产泡沫
60 | 债务危机:货币刺激与财政赤字
61 | 滞胀危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全球化与新秩序
62 | 全球化:国家主权集体性让渡
63 | 旧制度:本轮全球化三大矛盾
64 | 贸易战:中美两国冲突与共识
65 | 新秩序:改革开放与秩序重构
《智本社经济学讲义》
扫描二维码,成为智本社终身会员
100门音频课程 + 100本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