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酱坊胡同竟比大酱坊胡同大?

小酱坊胡同
每次一生病,没胃口的时候,就想喝粥就酱菜。
酱菜,是老北京吃饭时必不可少的一口,不分季节、不分阶层。不论春夏秋冬,不管您生活富裕还是拮据,餐桌上的那碟酱菜是始终不变的。
可以说,最爱吃酱菜的地方,非北京莫属,甚至还把酱菜作坊拍出了一部55集的电视连续剧。

余白在《旧京旧忆》载:“北京为华洋荟萃之地,商贾云集,繁华鼎盛,为各省冠。而商业之发展,亦日新月异,只酱园一行,即有久远之历史。”
北京的酱园子据传最早出现在元代。到了明代,宫廷里四月会“造甜酱、豆豉”,九月要“糟瓜、茄,制诸菜蔬”。
而在民间,大栅栏粮食店街的六必居就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六必居酱园
当时西安门外安富坊有条酱黄胡同(今大小酱坊胡同一带),也曾是酱菜作坊的集中地。
酱菜 是老北京的魂儿
北京,地处黄河流域的内陆地区,蔬菜供应极富季节性。每到深秋,基本上就只有大白菜和白萝卜了。
如果实在想要尝鲜,过去右安门外的丰台十八村也有用温室种蔬菜花木的,但是价格就不是普通人能消费的起的了。
尤其是到了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冬储的萝卜大白菜都差不多吃完了,除了野菜,也就只有腌菜和酱菜了。

这些在丰收时节价格低廉的蔬菜,在酱菜老把式的手下走一圈,在甜面酱、酱油或是黄酱里滚一遭,便成了贫富阶层都爱吃的美味。
腌菜是一项两千多年前的重要发明,是黄河流域地区早春、深秋以及冬季蔬菜短缺时的重要补充。这时候的腌菜,主要还是以盐渍为主。
而酱,作为“八珍主人”,最初指的是肉酱,是佐餐食品。《说文解字》载:“酱,醢也。从肉、酉。”有“醢无不用肉也”的说法。
到秦汉时期,先民们发明了用大豆制酱,因其原材料简单易得,酱逐渐成为调味品在民间普及。干酱与青酱(即酱油)、豆豉、腐乳一起成为了中国四大传统发酵豆制品。

北京人做酱,从原材料的选取、酱料的配方比例、工序、制酱的时令天气,每一处都是学问。
此后,直到宋代,酱制蔬菜大量涌现。据《武林旧事》载,当时首都临安市面上的酱菜已经有辣瓜儿、糟琼枝、糟黄芽、糟瓜虀、诸般糟淹等。
到清代,满族常年活跃在关外,冬季漫长,腌菜、酱菜是渔猎必备,以至北京的酱菜群英荟萃:从酱黄瓜、小酱萝卜、五香酱疙瘩,到酱花生、核桃、杏仁等,不下百种。原料不同,纹理各异,吃起来的口感自然也大不相同。有的咸香醇厚,有的则清爽脆嫩。

当时京城的酱园子不计其数,甚至还分了老酱园、京酱园、南酱园三大派系,斗得是不可开交,各家有各家的讲究。
比如六必居,以前做黄酱,必选河北丰润马驹桥和通州永乐店的黄豆;做甜面酱,必选京西涞水的小麦,自行磨制伏面;做甜酱菜,需用广安门外王姓的蒜头萝卜,大、小井村的甘螺,太平桥湾子村韩姓的青莴笋,丰台卫墙校的青扁豆,安定门外前花园的五寸秋黄瓜,南郊海慧寺的五寸白根小萝卜……
如今,京酱园的代表的天源酱园,和南酱园的代表桂馨斋,都并入了老酱园的代表——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中去了。
三大酱园合体,如果运作得当,本可以将三个品牌的特色发扬光大。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梁实秋曾赞“北平的酱菜,妙在不太咸,同时又不太甜。”这样的北京酱菜,如今怕是少见了。
酱坊胡同 明代曾有酱菜作坊
酱坊胡同,顾名思义,胡同里应该是有过酱菜作坊的。
据载,明代时,胡同名为酱黄胡同。到清代,酱黄胡同析为南、中、北三条胡同,分别称南、中、北酱房胡同。后北酱房胡同改名大酱坊胡同,南、中酱房胡同则是合并为小酱坊胡同,与之相对,且一直沿用至今。

《明嘉靖三十二年北京城全图》中的酱黄胡同

《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中的大、小酱房胡同
几百年过去了,胡同早已没有了“酱香”味儿,但“酱坊胡同”这个名字却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酱坊胡同西口不远,清代时曾有缸瓦市,以卖缸瓦和陶瓷制品而得名。
如今西四南大街从西安门大街到大酱坊胡同之间这一段,曾经就一度名为缸瓦市大街,如今虽已改名,但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还有“缸瓦市”这一车站。

《1948年北京地图》中的缸瓦市,当时就是电车西3号线中的一站。
细想一下,制酱不正是需要大量的缸吗?
但值得注意的是,酱菜作坊出现于明代,而缸瓦市则是得名于清代,不论缸瓦市存在时,这酱菜作坊还在不在,某种程度上缸瓦市都和酱坊胡同有了呼应。

酱园,就是需要这么多的缸。
老话讲,“东单西四鼓楼前。”西四牌楼一带自元代起就是商业辐辏之地,当时这里还叫羊角市,有米市、面市、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等。
因为地近西四,大、小酱坊胡同附近曾有不少市场,单从地名就能窥一二。比如羊皮市胡同、马市大街(今西四东大街)、大小糖房胡同、驴肉胡同(今西四北头条)、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羊肉胡同……

西四附近,以市场市场和作坊命名的胡同。底图:《1948年北京地图》
繁华的地段,或许也为酱菜作坊提供了市场基础吧。
小酱坊竟比大酱坊规模大?
大酱坊胡同,整体呈东西走向,西起西四南大街,东到东斜街,胡同不宽,但很直。

大酱坊胡同
而小酱坊胡同则是一条“折”了的胡同,有多处非直角的弯道。胡同西起西四南大街,西段呈东西走向,约有90米,胡同其余部分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和东边的东斜街走向基本一致。胡同中段有一条通向东斜街的岔道,北边分两个岔道和大酱坊胡同相接。

《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分区地图》中的大、小酱房胡同
整体看来,小酱坊胡同虽然名字中带着“小”字,但不仅规模比大酱坊胡同大,院落也大酱坊多上不少,结构上也比后者更为复杂。单看大门的样式,就有金柱大门、蛮子门、西式门楼等。




胡同和大酱坊相接的岔道里,东边的那条的拐弯处,那户人家的大门里,不时会飞出几只鸽子,然后三五成群地落在电线、房檐上,这在如今的北京已经很少见了。


地处西单和西四两个闹市之间,大小酱坊胡同可不一般。这处因酱菜作坊而得名的胡同,在清代却汇集了一大批王宫贵胄,于是,无数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展开。
北边的礼亲王府是满清第一府,房子多的数不清;
旁边的定亲王府,菜品和祭品流到民间,成就了那家两百多年的老字号“砂锅居”;
大酱坊胡同里住着贝勒尚善,是跟吴三桂对垒的安远靖寇大将军,曾写信大骂吴三桂不忠不孝不慈不义;
小酱坊胡同里住过傅作义,建国后曾将其余两处房产交公,小酱坊胡同的房产则是交到了房管机构,按期缴纳房租,真正做到“公私分明,清白一生”……
具体内容,还请您关注明天的文章~
关于大、小酱坊胡同,您还知道那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大酱坊、小酱坊,从南进、从北出…,红墙长安,2019.6.14
[2] 小楼,中国哪里的酱菜最好吃? 24季私享家,2019.11.19
[3] 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1990
[4] 朱一新,师坊巷志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