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机器人能歌善舞,还会替主人做工,只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剽窃之作
提到机器人,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想到当下的一个热词——人工智能。没错,这是未来工业革命的大趋势。未来智能机器人将走进工厂,医院、码头、机场,矿山、深海,走上流水线替代繁复的人工作业,彻底解放人们的双手,甚至帮助我们完成自己也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这不是吹牛,也不是现代人的梦想。因为在很早以前的古代我国多部史书都提到了机器人,它们不仅能歌能舞,而且还能替主人做工,是不是近似今天的人工智能?

一、我国最早的机器人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西周时,周穆王到西边诸侯的封地视察。在回中原的路上,有人引荐了一位巧匠给穆王,此人名叫偃师。不久,偃师将一个自造的能歌善舞的假人献给穆王。穆王和随行的盛姬以及大臣们一看此“人”做事走路、弯腰抬头和真人一模一样,感到十分惊奇。
穆王一按它的脸,它就能合着旋律唱歌;一碰它的手,它就能随着节拍跳舞。歌声抑扬协调,舞姿刚柔相兼且灵活多变,使观看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使人意外的是,当舞蹈完毕,它竟向穆王身边的美女眨眼、挑逗,招引穆王身边的侍女。穆王为之大怒,认为是偃师用真人来戏耍自己,喝令武士将偃师推出去砍头。

偃师吓得立即将假人拆卸开给穆王看,穆王这才发现此“人”全由皮革、木头、胶漆拼凑而成。但体内人造的心、肝、脾、肺、肾、胃;筋、骨、关节、皮毛、牙齿、头发等一应俱全。
穆王好奇地试着拆除它的内脏,哪知拆掉心,口就不会说话;除去肝,眼就不会眨动;摘下肾,脚就不能走路。把各个部位安装好,又变成了刚才的活“人”。
中国最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有“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肾主骨”的论述。偃师所造之“人”,五脏六腑与四肢五官内外相应,颇有科学道理。穆王将此“人”带回国都,举国轰动。于是,“偃师造人”闻名遐迩。
二、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山寨其妻子的木头人。
据《五杂俎》中记述:诸葛亮在隆中时,一次朋友来访,诸葛亮嘱妻备酒食相待。诸葛亮与朋友交谈甚欢,但是没过多久,热腾腾的酒食面饭就送到了桌上。时间之快,令诸葛亮迷惑不解。
又一次待客,诸葛亮趁妻子去准备饭菜之机,躲在其身后偷偷窥看,发现有几个木头人在帮忙,从割麦子、运送磨面、揉面直至蒸熟,动作十分敏捷利落。时间不长一餐饭就全部准备就绪。

诸葛亮得此秘密,急忙请教妻子,并学会了制造原理。在木头人的启示下,后来诸葛亮在战争急需时造出了木牛流马搬运粮食,为蜀国的军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机器马、木钟馗、假僧人,史书记载层出不穷,丰富多彩。
《南史·齐本记》记载:南齐的第5个皇帝东昏候,为陪皇后跑马取乐,急欲学骑。但他昏庸无能,胆小如鼠,看到骏马驰骋跳跃,竟害怕摔跤,不敢上马练习。巧匠俞灵韵为解皇上之难,造出了一匹机器马。机器马灵活自如,跑跳适当且不易伤人。东昏候在机器马上多方练习,颇得要领,最后终成出色的骑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北宋仁宗皇帝庆历年间,有一姓李的术士,曾用木头刻制了一个“钟馗”。木钟馗高三尺,右手持铁简,左手放有香饵。老鼠闻之,必到左手取食。此时钟馗左手扼鼠,右手运简将鼠击毙以献给主人。
唐朝人张鹫的著作中也有这类趣闻。如宫画技师杨务廉精于各种设计,曾制作了个木头僧人,乖巧机灵,能说会道。手持一碗在密州城内沿街乞讨。当手中的碗装满钱时,“僧人”就会向布施者问好、行礼,市民争相围观。
还有洛州人启文亮,曾任县令,好食贪饮,自制了一个木头人饰以服装充作“佣人”。只要主人唤,“佣人”不仅能敬酒、献茶,还能充当歌妓供人观赏。

这些史书的记载,因为年代久远已无法查实真伪。但至少可以说明在机器人的制作和运用上,早在几千年前已经是我们祖先的渴望掌握的技术。而今,我国的人工智能虽然还稍逊于世界上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可作为一个有着灿烂科学文化遗产的泱泱大国,我相信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一定能够赶上和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