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如何识别孩子是否遭受虐待?

最近携程亲子园的虐童事件持续发酵,在家长群体里爆发了一阵又一阵的恐慌和不安全感。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幼儿园老师都是爱孩子和关心孩子的,真正师德败坏和做出虐待行为的只是极少数,只是因为新闻媒体的曝光,使得这件事被集中关注,戳中了家长的担忧至高点。对于家长来说,真心没必要反应过度,敏感到一有风吹草动就怀疑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受到虐待,从而用不信任的心态对待老师,那样更得不偿失。但是,学会识别孩子受到虐待的方法和技巧,依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收藏。

图片来源:myrepublica.com1这些迹象表明孩子遭受虐待《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6版中,有关于孩子可能遭受虐待或者忽视的儿童出现的身体迹象和行为变化的简短列表:身体迹象不能解释的伤痕(擦伤、烧伤、骨折、腹部或头部受伤)体重未能增加(特别是在婴儿阶段),或者突然间体重显著增加外阴疼痛或出血患性传播疾病受虐待后的行为改变恐惧行为(噩梦、抑郁、不同寻常的害怕)腹部疼痛,尿床(特别是如果孩子已经接受了如厕训练)想逃跑与年龄不相符的极端性行为自信心突然改变不是医疗原因引起的头痛或腹痛不寻常的害怕,频繁做噩梦考试成绩大幅下降极端消极或者攻击性行为过度亲热的行为或者社交恐惧想分辨出一个孩子是否被虐待了通常并不容易。比如在此次虐童事件中,绝大多数的孩子年龄小、无法自主说清事件。加上施虐人的恐吓、施加压力或是哄骗,被虐待的孩子通常不会或不敢告诉任何人。另一方面,有些身体迹象并不是我们以为的“虐待”造成的。如下面这张图:

图片来源:archderm.jamanetwork.com看上去是不是很像鞭痕?其实这是一种叫做香菇皮炎(shiitake dermatitis)的病症。少数人会在食入香菇后1~2天出现的鞭状红斑样风团,看起来像是被鞭子抽过一样,实际上这只是身体对香菇中的某些成分产生的特殊反应。反之,有些人为的伤痕不易察觉,却真实存在。残暴的殴打可以造成肋骨骨折,而一般的小磕小碰则不会。例如下面这例孩子的X光胸片,就发现有多达6处、分布在不同部位的肋骨骨折!如果照护者不能给出合理解释的话,要高度怀疑孩子遭受了长期虐待。医生发现后,是要报警的。

图片来源:Cindy Christian, MD从医生的角度来说,经过仔细查看伤情,询问受伤时的场景,再来分析伤情是否能得到合理解释,多方面的思考、印证之后,对孩子是不是遭受虐待便会有个初步的判断。对家长来说,当发现孩子出现“怀疑被虐待”的迹象时,我们需要先冷静下来,不要光顾着指责,不要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在怀疑孩子受虐待之后第一时间要做的,应该是立即启动保护孩子的程序。让孩子脱离相关的环境。例如孩子不愿意上学,那就让他在家里休息和观察;如果孩子依然想去上学,那么家长应给予孩子积极的陪伴,给他足够的支持。家长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观察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孩子喜不喜欢老师,老师爱不爱孩子是不难被看出来的。其次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儿科医生能够通过孩子身上的伤痕,比如下肢对称性的烫伤(可能是双脚被强行浸入热水中造成的)、特殊形状的淤痕(行凶者往往会顺手操起手边的物品来打孩子,例如衣架、梳子、皮带)等,来识别并做出诊断,也会对伤情进行客观的记录。更有细化的心理科(精神科),能帮助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害怕焦虑的内容。及时就医不但能治疗孩子的创伤,就诊记录也能到固定证据的作用。

2关于是否受虐待,如何有效询问孩子?担心宝贝在外受委屈了,有些家长可能会问孩子“有没有谁打你了?”这种直接了当的方式,其实并非有效的办法。因为孩子可能因为紧张害怕而不敢对家长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还小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准确理解“打人”、“欺负”这些词的含义,就可能出现将正常的行为描述为打人,造成误判。所以,根据孩子的表达能力来进行适当的询问就尤为重要了。3岁以下的宝宝语言水平有限,自主表达的能力弱,这时家长应该留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包括身体的伤痕和行为的变化。学步期的孩子走路跌倒有淤青很常见。但这些淤青常常发生在膝盖、小腿前面、手肘外侧等部位,如果在腹部、背部这些不容易被磕碰到的地方发现瘀痕,就要提高警惕。换句话来说,就是“很难自己受伤的部位”更值得关注和警惕。像下面这张图片,如果发现手肘内侧有可疑被手指压过的淤青和相应部位的骨折,那应该格外重视。

图片来源:  Rockwood and Wilkins' Fractures in Children,2006.3岁以上的孩子具备基本的表达能力。这时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可疑的情绪问题或身上有伤痕,请务必多倾听孩子。当孩子开口想说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千万不要心不在焉一边玩手机一边应付。放下手边的事情,可以蹲下来,让孩子的视线和自己齐平,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出“我在认真听着呢”的信息给孩子。当孩子感觉到家长在真正用心听时,他就能更容易地表达他们所面临的困境。限于表达能力以及心理的创伤,孩子也许不能一次性地清晰地表达事情的经过。这时家长要保持耐心,可以使用“哦,是这样啊”这样的言语来鼓励孩子继续表达。在父母的关心之下,孩子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逐渐整理思路,并且能更清晰准确地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耐心很重要,忌讳使用“这不可能”、“不许乱说”这样的句子。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并不理解自己,在轻易否定自己的感受。要知道,孩子在被质问、责怪的时候,就很难积极梳理思路了。

图片来源:fanpop.com我的好朋友,发育心理行为医生徐桂凤给家长们带来了具有实操性建议:想要更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方法和技巧很重要。她推荐首先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用玩具公仔或者小动物来模拟幼儿园的场景,父母自己可以扮演孩子,让孩子扮演老师,然后请“老师”告诉自己要做什么和照顾自己。如果父母知道托幼机构每天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安排,也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场景来分别进行角色扮演。这个过程孩子会如果没有尝试过,建议试试,你会发现很多小细节,包括幼儿园老师和孩子说话的语气特点,孩子都会学得非常像。除了用玩具进行情景模拟,对那些大一点的孩子,我们也可以借助于画画、编故事等方法,来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害怕焦虑的内容。更详尽的方法,可以读一读她写的《愤怒之后,我只想让孩子好好地上幼儿园》一文。有很多实际操作建议,非常推荐。医生妈妈写在后面本次的虐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也一直都在关注事件的进展。相对施虐者会受到怎样的惩罚而言,更让我关心的,是那些受虐的孩子后续的情况。他们能否得到专业的帮助?能否及时从事件的阴影走出来?在遭遇暴行后,孩子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他们心理创伤往往比生理创伤更难以愈合。心灵的创伤会让孩子失去处理压力、学习经验的能力,如果处理不当,其负面影响将持续多年,甚至一生。所以,对经历创伤事件的孩子们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更值得我们关注。有些家长也许会误以为“忘掉它”就好了,但事实上,痛苦的经历很难被忘却。我们给孩子的心理支持,并不是为了让他忘记负面的经历,而应该是帮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让孩子重新建立起自己与环境间正向的链接。这样我们才有望找回原来那个阳光快乐的孩子。如果需要,请向儿科医生、心理学专家、执法部门、民政部门的相关人士寻求帮助。*特别感谢徐桂凤医生对成文的支持*

徐桂凤,发展心理学硕士,医学硕士,美国爱荷华大学在读博士, 曾任职于广州市某三甲儿童医院、美国0-3岁家庭婴幼儿中心,曾获美国幼儿园教师教学观察评估员资质, 现兼职工作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发展与障碍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