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之前,清朝和日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日本虽然是中国的邻居,但实际上相隔还是很远,日本古代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官方的政治互动却不多,几次交锋大部分也是在朝鲜半岛进行。事实上,古代中日第一次相对正式的官方交往要至同治十年 ( 1871) 清﹑日两国首次缔约。

那之前呢?双方没有任何交流吗?当然也不是,其实这涉及一个冷知识:清朝曾经有意让日本当属国,但被日本严词拒绝了,随后此事不了了之。

清政权的前身可以看成是中国东北的游牧民族政权,这种政权其实和日本是打过交道的,毕竟从地缘上来说,它们距离日本比中原还要近一些。9-11世纪,朝鲜半岛和女真海盗便频繁劫掠日本,这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为1019年辽国女真族海盗入侵日本北九州,当时3000海盗横扫日本沿海,杀死 365人,掳掠1,289人,史称“刀伊入寇”(“刀伊”意即东夷,是当时朝鲜半岛对北面及东北面外族人,即女真人的蔑称)。

这些祖辈的记忆还有多少残留在清人心目中,这已经不得而知,但明末清初时期的女真人对日本人不可能不熟悉,因为之前在壬辰倭乱时,朝鲜和明朝就已经开始将俘虏的日本士兵(降倭)部署在边境对付女真人,日本火铳手和剑手的强悍战力一度令女真人非常忌惮。

万历四十四年 ( 1616) ,统一女真各部落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即大汗位,建元 “天命”,立国号为 “大金” (即“后金”)后,受到明朝和朝鲜的联合围剿,在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中,明朝联军惨败,朝鲜姜弘立部投降后金,其军种便有不少降倭。

“先时弘立领降倭三百人,号以亲军,常在帐前”——《姜虏传》

搞笑的是,这三百个日本人反而很忠义,不愿投降,准备刺杀努尔哈赤。

清朝方面对日本这个民族肯定是有基本认识的,清朝刚刚入关的1644年,发生一件事情:日本一艘船漂流到了外东北(后被俄国抢夺),幸存者被清朝有关方面招待后,通过朝鲜送回了日本国内。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清朝要想和日本打交道,从地缘上多要通过朝鲜半岛。后来清朝征服朝鲜,强迫其臣服时,在条约中也表示了不干涉朝鲜与日本的贸易。而且,清朝似乎不希望与日本发生冲突。

当然,对于日本的实际情况,清朝方面肯定不熟悉,毕竟都没正式打过交道,但朝鲜人相对就熟悉多了。从朝鲜史书上有多条记载:清朝方面的官员对日本有一定兴趣,派出的使者到朝鲜,多次打听日方情况以及日朝交流的情况,而且要求朝鲜方面向清朝汇报“倭情咨文”。甚至还有清朝使节至朝鲜后索要倭剑的记载。

朝鲜是和日本有交流渠道的——朝鲜通信使

然而在这些记载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这个——“但当导其 ( 日本) 使者赴朝,朕亦将遣使至彼也”,也就是说清朝要求朝鲜方面引导日本使者去沈阳(入关前清朝都城),而且自身也准备向日本派使节。显然:清朝是希望和日本打交道的!

为什么?最合理的解释是:清朝想和以往中华王朝一样,将日本纳入宗藩体系。但也有可能是,清朝希望与日本进行一定的贸易,当时清朝实际上急需一些战略物资,这些正好是日本所拥有的(如水牛角,可制弓箭)。

然而,由于此事并不紧迫,加之朝鲜方面也并不积极,所以此事一直未成,清朝一直未成功与日本进行官方联络。

宗藩体系,但日本并不在此体系之中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此时的清朝已经由一个东北地方政权变为传统中华帝国的延续,对于“宗藩秩序,天下共主”这种传统天朝秩序看得很重,于是在1645年委托送回日本漂流民的时候,在致朝鲜国王李倧的诏书中如此写道: “今中外一统,四海为家,各国人民,皆朕赤子……俾该国 ( 日本) 君民,共知朕意”。

显然,清朝是希望日本也过来朝贡的。

然而,日本方面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此请求,在答谢书中公然称呼清朝为“鞑靼”。清朝方面通过朝鲜得知此事(日方将答谢书呈交朝鲜,朝鲜方面发现这文中“全没归美清国之语,而至以鞑靼国为言,显有轻视之状”。朝鲜吓得赶紧与日本交涉,却无果,遂将此事转咨清朝),但也并未对日本进行过多追究,甚至次年前来朝鲜的清使竟认为“彼虽辱语清国,不以为关,况中原之人,曾称鞑子,倭国所云,必出于此,何足怪哉?”可以说相当宽容。在近代之前,清朝方面对日本仅仅保持一些贸易上的往来,并未进行官方接触,更没有强令日本前来朝贡的意思。

作者:云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