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筠:京剧要消亡了,要怎样才能建立一支戏迷、票友队伍?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一、从小学起至大学都要开设戏曲课,让我们的后代从小就了解中国的京剧。
你想,连外国留学生一来到中国就迷上了京剧, 他们投师访友地学习演唱,实在是让人感动。 而我们自己国家的青少年不仅不喜欢, 有许多大学生更是一窍不通, 这不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吗?因此,应该从小就给孩子们开设戏曲课。当前由于缺乏教师,可以先放在音乐课里一起上,慢慢再将授课面、授课时间扩大;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中小学组织一些演出活动。一可以培养孩子们对戏曲兴趣,增加戏曲知识,二可以通过戏曲向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可以为中央戏曲学院发现和培养人才。到大学,就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课,放到人文教育课当中讲。

二、组织戏迷、票友协会,经常开展一些演唱活动。
戏迷、票友协会是个向广大群众普及戏曲知识,提高观众欣赏水平的组织。这个组织可以请名人讲戏曲知识课,可以教唱名家名段;逢节日还可以搞一些演出活动。通过听课、学唱、演出增加对中国戏曲的感情,增加对戏曲的热爱。这一组织前几年各地都成立过,这几年有的又消失了。切记,不能用行政手段由政府出面组织,要群众自觉自愿地、自发地组织起来才能持久。我们应该多做宣传鼓动工作,多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
采取简单方法,派个文化局的干部到街道、社区很快就组织起来了,但很快也就散了。这样做工作最省劲,也最没效果。从网上看,前几年湖南省剧协京剧票友委员会、广东省戏剧家协会潮剧戏迷票友联谊筹委会等单位搞得较好,现在仍在活动。近几年成立的,马鞍山严凤英戏迷票友社、黄山歙县群艺戏迷演唱团搞得很好,都上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可以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去。

三、在一些大中城市的茶社里开展京剧演唱活动。
利用茶社演唱京剧,教唱京剧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和宣传形式。 北京搞的最好,吸引了一大批戏迷、票友。 他们不仅自己定期搞一些活动, 而且还邀请北京京剧院的名角与群众见面,教唱,指导大家学习。 我们从电视台的介绍来看搞得确实很好,令外地的戏迷、票友十分羡慕。组织在茶社里演唱京剧要有一定的条件,比如场地就是个问题,这要老板同意,而且可以给他带来收益。我想这方面地方政府可以给些政策,扶持一下也是可以的。为了发展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是不能不付出一点代价的。

四、通过电视讲座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戏曲知识。
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做了大量工作,也做得很好。 前几年,组织过全国戏迷、票友大奖赛,请中央戏曲学院的几位教授讲过课。特别是教授们每天定时的讲课,讲中国戏曲发展史,讲京剧流派;讲京剧的舞台、服装、道具;讲人物表演、脸谱、唱腔,很受广大观众的欢迎。通过讲座不仅普及了戏曲知识,而且是向广大观众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但讲座过后, 中央电视台可能认为大家都看了,听了, 已经完事了。 其实不然,讲一次是远远不够的,两次、三次也不一定够。 因为中央电视台的定时讲座,一讲几个月,多者达到半年、一年,听众是不可能都听到的。因事、因病、因某种情况都可能把时间错过。那些有录音设备,能准时录下来的也是极少数。而且就是都听了的,也不可能都记住了。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定期再放一遍录像。我还建议把教授们的讲稿出书,要出一本内容浅显的带插图的普及本,一定能比那些专著会有更多的发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