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学问大,境界各不同

期中学情分析会上,主抓我们年级段的刘主任专门找到我,给我讲了一件事:我请假的那一周,早读时学生读课代表抄到黑板上的一首课外诗。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字,然后大家都愣在那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怎么办。
刘主任对我说:“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立马查字典解决,这应该是学生的第一反应。四年制学生年龄小一点儿,相比三年制学生,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意识是欠缺的,他们还习惯于等着老师给他们答案,习惯老师给他们安排学习任务。但升入初中,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应该是自主学习……”

刘主任的话让我沉思良久。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上,甚至在对妮妮的教育上,我从来都是事必躬亲,不计精力和时间成本的付出,最后的结果貌似也不错。由此我就认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就有回报,天道酬勤……但是刘主任的话,让我忽然意识到,在教育上,是不是学生的勤比老师的勤更重要?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不是比老师不计时间成本的陪伴学习更有效率?作为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探索求知,是不是比老师拼命充实自己,然后带领学生学习,更接近教育本质?
虽然,我当然懂得“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也知道“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学的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我落实得并不好!

开学已经三个多月之久,但是我们班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与其推卸责任说,这是四年制学生的通病,不如说我在这一方面强化要求的力度不够!虽然,我也花费了时间陪伴,但是老师的陪伴不同于家长的陪伴,家长的陪伴更多的是和孩子情感的沟通,但老师的陪伴更多的是对学生理性的引领!老师在陪伴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强化要求,传达希望。让学生明确他应该遵守的规范和应该达到的最高目标。同时,关注学生在执行力的差异,加强对学生的落实管理!
这周开始我规定学生必须1:50进班,进班即安静,不能大声喧哗,进班即坐下,不许到处乱跑。然后听听力,跟读或读写。这周下午我都准时在1:50出现在班里,在班内外乱跑的少了,今天,同学们已经执行得很不错!

今天上课前,我强调了上课举手的重要性,强调了自主学习是让自己拥有不可限量的潜力的根本。学生听得两眼放光,举手的人明显多了,课堂上布置的任务完成更质量了!
对此,我内心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喜悦,这是我在教育过程中,每次有了新的目标,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后,看到的一丝丝小亮光!虽然从他律到自律注定是一条遥遥无期的路,可能自律对某些人来说,是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高峰,要不,现在怎么有这么多油腻的中年人呢?但是,连不遗余力日复一日的陪伴,我都不怕,我又何惧和学生的惰性打持久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