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浙江大学


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先生满怀对教育的期望,对革命洪流中青年学生的希望,前往杭州南面秦望山麓的之江大学堂(现浙江大学之江校区)访问,并与当时师生合影留念。这张大合照从1912年起,一直悬挂在学校“慎思堂”一楼会议室正对大门的墙上,直至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才摘下来。
1912年之江大学堂刚从市内的大塔儿巷迁往秦望山二龙头、三龙头新校址不久。学校环境优美、林木葱蔚、山泉幽咽。当全校师生得知孙中山先生要来校访问的消息后,欣喜万分,为隆重迎接这位革命伟人,他们在“慎思堂”正门悬挂欢迎旗帜,显得格外热烈和庄重。

当时山上的新校区内不通车,也没有行驶汽车的道路。孙中山先生的访问车队停在校门”S”形路口,徒步上山,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新校区地东斋和西斋等。在主楼“慎思堂”会议室稍作休息后,先生为大家做了精彩演讲,特别对之江的创校精神、创设自助部的勤工俭学、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给予肯定和赞许。他强调要使民国强盛,必须实现四大纲领的民生主义,望同学们投入到浩浩荡荡的革命洪流中,并阐述顺革命洪流兴,逆革命洪流亡的道理。
会后,孙中山先生一行与全校中西教师以及学生近200人,在”慎思堂“前大草坪的两棵大樟树下合影留念。

1927年—1928年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浙江大学曾更名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如今距孙中山先生巡访已一百余年,这一珍贵的历史史实,影响了几代人。

2013年9月18日,由孙中山先生孙女、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穗芳博士捐赠的孙中山铜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启真湖畔的草坪上落成。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孙中山先生一直重视教育的发展,他坚持教育育才、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教育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他的教育精神和理念:“齐天格物,明辨昭彰。正心典学,形上之方。知性通贯,思睿成章。求真求是。为国栋梁”也感召了一批批浙大的青年学子。
参考文献 《浙江大学图史》
《民革中央——世纪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