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文在线」潘景年:笔势刍议

笔势刍议
文/潘景年
编辑-闻是

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势」的概念可说是相当重要的。「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夫人之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工」,(唐张怀瑾《玉堂禁经》)东汉蔡邕则谓之「九势」,卫恒谓「书势」,王羲之则称之「笔势」,均系同一概念。以后历代一些书法理论家,对于「笔势」,曾做过一些解释。但见仁见智,亦各抒己见。
在汉字中,「势」字的含意是相当丰富的。笔者以为,在书法理论范畴内,「势」,可以理解为每个字的姿态。蔡邕在《九势》一文中提到的「使其形势(此处是指「形」和「势」两个方面——笔者注)递相映带」,并告诫人们「无使势背」,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认为:「真字须有体势乃佳尔。」南宋姜夔在《续书谱·草书》中提到「横斜曲直,钩环盘纤,皆以势为主。」唐欧阳询在《三十六法》一文中也早就指出:「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又说:「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等等。
以上几处提到的「势」字的含意,大都与结构的「姿态」及线条走向等因素有关。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角度继续探索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似乎应当同今天物理学中的「势」和「势能」的概念联系起来。
势能,又称位能,是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形式之一。物质系统内由于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量叫势能;它也可以存在于同一物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下,系统的势能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所决定。与本文有关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势」反映了书法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也反映了书法作品的全局与局部之间,甚至每个汉字各个部分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稍加分析就会看到,书法作品的势,与人类对存 在于自然界中的「势」和「势能」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首先,应当指出,只有在汉字的基本笔画组成一个系统,并且系统中各个部分以一定的相对位置组合时,书法作品的形势感与气势感才会产生。单独一道笔画,例如只写一个「点」,这个「点」本身并不具备形势感与气势感,只有它与其他笔画组合在一起时,才能产生动势,当它与更多的笔画组成一个汉字,组成字行,甚至组成通篇时,一个「系统」出现了,笔画之间的相对位置被确定下来,这种「势」感才得到充分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见到同一块石头,放在平地,它相对于地面的重力势能为零;如将它置于山巅,它对于地面的重力势能就相当可观。《孙子兵法·势篇》早就指出;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居高临下」有破竹之势。
一件书法作品,当被悬挂成为竖直方向时,线条位置有了上下之分,因而被明显地置于「重力势能」之中。同样,被弯曲了的某些弹性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势能,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物体会恢复或趋向恢复原来的形状,在弹性限度之内,弹性体被弯曲得越剧,其弹性势能也就越大。「重力势」感是书法线条中的下与上相比较而存在形成的,同样,「弹性势」感则是书法线条中的直与曲相比较而存在形成的。弯曲线条的「弹性势」感,恐怕也是由此而来。

傅山《临王献之江州帖轴》 绫本 174.5x5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尚「险」的草书,正是要通过流畅的线条和较险的结构,在增强作品运动感的同时增加其「重力势」感。具体地讲,势险的草书单字或字组,实际上大都是处于一种极不稳定平衡状态的一个系统。而这类势险(不稳定平衡)的草书的「重力势」感特别强烈。相反,一人超稳定结构的汉字的,「重力势」感,容易被它本身那种超稳定结构所冲淡。例如,相当一部分人书写的那种比较板滞的楷体汉字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楷书只有富有姿态的体势,打破那种机械呆板的平衡状态「乃佳尔」。由此看来,形势感与气势感的获得,与「重力势」及「弹性势」等概念,仍然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书法作品形势感与气势感的获得,与书写速度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而书写速度的获得,又大都与势能的释放相联系。长江大河,一泻数千里,是落差造成的速度使然,众所周知,有落差,就会伴随出现重力势能的释放,书写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因素;同时,书法中书写速度的获得,也离不开毛笔和人体肌肉的势能——或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或二者兼有之。
王僧虔在《论书》提到:「昔杜度杀字甚安」及「崔瑗笔势甚快」。唐蔡希综在《法书论》中说:若字有点处,须空中遥掷下,其势犹高峰坠石。」此外,又指出:「下笔意如放箭,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啄」,用笔急遽有力;而磔者一波三折,取其曲折流行之态;趯者,跳跃也;需要速度,力量和爆发力。

笔者以为,在书法艺术中,不但要具有力感和势感,反过来又要求书写者恰当地运用力,运用势和势能。
「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笔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疾而下,在此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变成为动能;毛笔一旦触及纸面,笔锋弯曲,同时,动能中的大部分能量又转变成为毛笔的弹性势能;然后,在将笔抬起的同时,将笔锋向一侧迅速挑出,笔锋基本恢复原来的方向;在笔锋弹性势能消失(或减少)的过程中,在纸面上留下一个美丽的、带有出锋的点。只有这样的点,才是生动活泼的、充满生机,否则,将只是一个呆板的、死气沉沉的黑团。
「点」是这样,其他笔画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都是先 自「点」始,只是,在「点」的动作基本完成之后,不将笔抬起,而是向不同方向运动,并适当参与毛笔提按使转动作,即可形成不同的笔画。即使「藏头护尾」之笔,其实也往往离不开这「遥掷笔」 的动作——不管是「竖画横下、横画竖下」的方笔,还是「欲下先 上、欲右先左」的圆笔,它们的取势,最初的笔触,不都是一个「点」吗?
这「遥掷笔」当然也并非千篇一律地将毛笔沿着竖直方向笔直 地「俯冲」下去——它可以竖直俯冲,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空中划一段奇妙的弧线(即所谓「空中摇笔」),随着笔锋不同的面首先触纸及触纸之后多变的运动,从而使书法线条千姿百态。这一点,翰墨功深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

趙孟頫 致中峰和尚尺牘(醉夢帖)

应该指出的是,在书写过程中,毛笔重力势能及笔锋弹性势能的利用,并非一次完成,而是贯穿在书写的全过程之中。不仅「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而且要「涩行」(清刘熙载《书概》),不过,请注意涩行并不等于迟行。这就是说,不仅开始书写每一个(或每一组)汉字之时,而且在书写每一笔画的始终,都有毛笔的微小起伏——通过毛笔的微小起伏动作,即对纸面连续而不规则地小振幅的冲击过程,来实现「涩行」。
书贵变化,行草尤然。这里说的变化,既包括整篇布白,也包括字的大小、间架,还包括每个字每道笔画的轻重和方向,等等。正因为毛笔属于软笔,虽有一定弹性但弹性不大(软毫笔尤其如此),所以,只有掌握得好,才可收「奇怪生焉」之效。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就会走向反面。在书写过程之中,如果使毛笔势能的变化过大,书法线条被人为地搞得疙疙瘩瘩,它就只能破坏美感了。 书法线条的弹性和活力,正是在毛笔的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互相转化的过程中,通过毛笔克服纸面阻力的「涩行」运笔动作而注入的。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在进行书法作品的临摹与创作的过程中,执笔的手臂,何以不但要悬腕,而且还要悬肘了(小楷例外)。如果将它单纯理解为,这是为了书写方便,为了小臂不受桌面摩擦的限制,以获得在水平面内的自由,恐怕是不全面的。笔者以为,除此之外,还为了获得竖直方向的自由,以充分利用重力势能及其变化。
由于人们对「势」的理解不同,所以,即使书写同一内容,相同的笔画,不同的书写者会将它们安排在不同的位置,并且会出现诸如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不同特征 以及它们组合方面的千差万别。同一个汉字,同一词组、文章,不同的人可以写出不同的面貌,给人以不同的形势感与气势感和由此产生的不同的美感。

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请,支持我们,关注闻是!整理编辑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我们将尽力为粉丝们提供优秀的文章、书画作品以及艺术家们的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