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 摄影与艺术/文化/人物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年11月12日-1980年3月26日),是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巴特所探究的领域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社会理论,设计理论,人类学和后结构主义。

至今十多年来,罗兰·巴特的批评吸引,甚至迷住了今天最好的那些作家。巴特就一直在重新发明一种精确而艰辛的道德,把他对理解的激情和对真理的饥渴应用在他所研究的各个领域上,不断地追逐着人和历史,用他坚持不懈的彻底性来检验它们。

罗兰的著作之一是《明室》,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

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巴特也提醒我们当换个方向思考的话,照片可以是一种延续,把当时的场景固定住。早期摄影术发明的时候美国人试图使用拍照来留住死人的灵魂。实际上我们看任何一张人物肖像都能够有这种感觉,“他拍照的时候还活着,但是他终究要死去”。于是照片就这样不可避免的和死亡联系在了一起。
照片是对过去回忆的一种追念,更是提醒我们对当下的珍惜。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场征程如何走,在于我们自己。让摄影流传,让照片留存,让记忆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