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而芤”就是芤脉
相关推荐
-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1.湿热病治疗宜忌 ①阳虚阴盛体质--顾护阳气 ②阴虚火旺体质--顾护津液 ③素有湿蕴体质 余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气分者,皆伏气病也,虽未点 ...
-
三十、脉浮而芤④,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原文246
三十.脉浮而芤④,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原文246 [阐释] 此节但言脉而不言证者.盖指平素阳旺阴虚之人,故感邪即从阳热而化也.浮则气分之阳热盛,芤则血分之津液虚,浮芤相搏, ...
-
岐黄日历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杂病论> 解读:我们俗称的感冒,从六经而言,实际上就是邪气仍在太阳经层面,病位相对表浅,其最具有共性的症状是短期内突然出现头项部疼痛拘急,转动 ...
-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苔白脉浮
[处方]细辛6克,甘草3克,防风6克(去芦),麻黄10克(不去根.节).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宜肺平喘.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苔白脉浮. [用法用量]每服10克,用水2 ...
-
云霄脉学 脉浮细而嗜卧
如果脉浮细而嗜卧, 这肯定病是传变了, 这个病都是由表传半表半里, 再传里,或者由 表传里,仲景这个书是这样的,与内经上不一样啊.内经说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又跑 到少阳去了,<伤寒论> ...
-
湿病三之1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头痛项强啊,就头痛后脑勺发僵,两额疼痛,脉浮而涩,就是你的脉是偏浮的,湿气环境造成。
湿病的头三条顺便就教一下. 湿病的第一条,这个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呢,是湿气中头,就是当你处在的环境是湿气太重的,而这个湿气呢塞到你的头里面了,那这个你一开始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它上面写说头痛项强啊,就 ...
-
脉浮滑、脉浮迟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伤寒论>) [注] 林亿曰:「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求真按:"为白虎加人参汤主 ...
-
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者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各9g]甘草炒,十二两[3g]陈皮去白,一斤[6g] [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6-9g)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方歌] ...
-
脉浮,原来是这么回事 | 《伤寒杂病论》解读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为学苑出版社作者系列文章,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伤寒杂病论>解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杂病论 ...
-
#伤寒论#【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
#伤寒论#[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释]本条为太阳病的题纲.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从经络的六经来的.太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但是足经长而手经短,所以六经辨证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