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国(73)|尘埃终有落定时
图文丨管苏清

牛年央视春晚,让人难以忘怀的绝美画面,无疑是歌舞板块的“朱鹮”。这在当下意义特别,社会的飞速发展往往容易让人们迷失方向,缺乏对精神家园的呵护。短短的5分30秒,25只“朱鹮”翩翩起舞,“鹮仙”朱洁静带着小朱鹮神情各异、姿态蹁跹,昂首走入水天一色,她们翅下那片片绯红让人炫目,美不胜收。
这一比较,就可看出"浅浅诗"为何让人深深惊诧,惊诧《诗刋》的没落,惊诧诗坛的昏乱,身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我为他们害羞!当然,也为背了黑锅的许多人和作品心不甘。春节期间正好又看了一遍《尘埃落定》, 想到阿来,想到在川西马尔康游走的日子,《尘埃落定》那时还未获奖,阿来在故乡的群山中生活、成长,以他独特的视角写下了一个时代。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尔康最早为一寺庙,在寺庙前宽广平坦的白杨成林的河滩上,形成了一个季节性的市场。商人们来自嘉绒各个土司的领地,还有很多商人是来自四川的汉族和甘肃的回民,各路商人络绎不绝,人们把这个繁荣的季节性街市叫作“马尔康”。如今市场还在,我转了半天,买了一把白牦牛尾巴做的掸子,看上了一双纯手工的高筒牛皮靴,可囊中羞涩,只试穿了一下,找找神气十足的感觉。
马尔康的藏语含义为“火苗旺盛的地方”。马尔康茶堡河流域的山谷,保留着上百座藏式邛笼石碉房。暗古色的容貌,跟涌起皱褶的土地一样,深藏无数故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垒石为屋,高十余丈,为邛笼”,这些碉房带着明显的象雄文化烙印。
站在碉房最高处,放眼远眺,离天似乎触手可及,山谷里的风吹得各种造型的云朵悠悠飞翔,十二生肖都能见到,牛还特别多,这里是主人与上天与辽阔久远的历史交换话语的地方。碉房把一代又一代人送往远方,碉房里故事多,双手合十,再转动转经筒,晴空万里,风和阳光掺合着,有一种青草味,天地间的幸福滋味漫到我的额头。

当年买回《尘埃落定》,兴冲冲地阅读,粘在手上便放不下。那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遥远而神秘,语言独特,环境别具一格,故事奇异,只有神秘的地方,才生长出如此摄人心魄的文字。书中的那个傻子,他的灵魂一直行走在高原。他必须是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下的一个傻瓜。他在高远的天空下看着皱褶的土地,日常的生活,在他眼里,成为他辨识方向的标示,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
卓克基土司官寨距离马尔康城8公里,依山而建,被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系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物,小说《尘埃落定》故事以此为背景。土司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5年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曾进驻土司官寨。并于当日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号召藏族民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实现民族自治。在官寨居住的7天时间里,毛泽东等人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对官寨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联系到《三国演义》对郿坞的描述时,毛泽东曾击股而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

岁月苍桑看云,那个寻花捉月的傻子,他看见聪明人把眼皮都晒薄了,他在马尔康的集市上迎风行走,快意满怀。前年春进藏,从南到北游走,自认青藏高原是有与历史交换话语权的地方,它储藏了激情、梦想、愿望。成功哪有捷径?“十年寒窗无人问",茅盾文学奖评了十届,《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巜尘埃落定》巜芙蓉镇》《秦腔》等作品随着时间的冲刷,我想会立得住脚。
尘埃终要落定,浅浅的东西一阵风就会消失。流年似水的世界,当一个人在流雨飞风的世界闯荡,世界就是一个舞台,你我他是什么角色,不是几个人胡侃一通说了算呢。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737期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