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美育(第393篇)

讲义整理:

关于艺术教育和创作的几个维度

艺术无止境,文无第一。最终变成修养、气质、内涵渗入孩子内心。

首先是看。对于绘画而言,就是看的方式不同。比如一棵白菜,在厨师眼里,就想着炒熟的样子,放多少味精、调料;在农学家眼里,想着怎么培育更大更好的白菜;在艺术家眼里,可能就注重他的造型,颜色。

怎么看?

比如4岁以下,那么首先就是让他用手触摸。这时期的小朋友触觉比视觉发达,脑视觉神经还处在发育阶段。(这里说的是一般化情况。)就是“用手触摸代替看”。

不管何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小朋友学会观察,感受形体的起伏。

其次就是取舍,找到对象特征。

秩序——是绘画的核心。

现实中,很多东西都是杂乱无序,艺术家的作用就是在无序中找到秩序。这是绘画的理性。就相当于一堆人,按高矮从左到右,然后按男女前后排好,再按年龄、籍贯等等。最后不管多少人都会显得有序。

既要秩序,就必须有取舍!

舍那个,取那些?这就体现艺术家的修养。

回到教育,该如何引导?

我举了个例子,首先看到我第一眼,就是我的肚子。那么在造型的时候,优先突出肚子的造型。这个阶段的要求,大概就是6、7岁左右。

再次,就是造型准确。

毕竟画的像——是起码的前提,这个作为绘画基础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突然让学生不能随心所欲,也是根据年龄特征来的,比如到了8岁-10岁左右。(这里只能大致划分)他们能看到丰富的细节,也有表现的欲望。这时就必须正规、严谨的素描训练,比如造型比例、颜色规律,光影等单项练习。

这就开始接受“规矩”的训练。结合前期的“感觉训练”,就事半功倍。

这就是幼儿美学教育的核心。

以此为导向,可以适当根据学生的特征,因材施教。设置合理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