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CSO公司之外,也有些传统的big pharma也开始对外输出销售能力,毕竟你不可能把强势科室的所有品种都做了,像石药、中生这些公司也开始和国内的Biotech公司有商业化上的合作,这种合作本质上也是在干CSO,至于怎么谈deal,就看各家本事了,某种意义上,这种合作其实是行业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这一轮创新周期新品种的商业化阶段临近,B2C(Biotech to CSO)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范式。会有越来越多的case说明,商业化这个事情,试试看是很危险的决策,中途换销售团队更是伤筋动骨的事,毕竟,不会有Biotech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品种,商业价值最大的时刻是获批的那一刻。早期的BD,国内的公司都是往国际上看,把中国权益搞下来的L2C(License to China)模式,然后上市套利。随着L2C红利的消耗,套利空间越来越少,现在,具备输出CSO能力的公司也越来越把眼光往国内的biotech公司看,通过投资往早期走,更早地锁定了商业化的权益,B2C(Biotech to CSO)模式也越来越多。从案例上看,模式比较灵活,像中生和康方就是早早通过股权投资加合资公司注入PD1的形式来落地;3月,石药连续和倍而达、康诺亚签署合作协议获得新品种;5月,康哲通过投资泰诺麦博并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来获得新品种。阿斯利康作为MNCs的销售牌面,也接了不少中国公司的品种,从中成药到生物药应有尽有。这种变化,本质上还是有部分醒目的老牌手们回过神来了,CXO通过投资回流订单做大报表还外带投资收益,一鱼N吃,和尚摸得,我摸不得?老牌手们大多有资金也有产业资源,通过投资Biotech,锁定未来的商业化合作,同时输出临床、研发资源等产业资源,提高Biotech公司品种的成功率,进而实现投资收益。CXO从天使轮开始介入,产业资本从二三轮进入,都是划算的买卖。对于老药企而言,B2C+自研,也是一种安全的以空间换时间的稳健策略。这些具备CSO能力的老药企(产业资本)未来持续复制B2C模式的内在逻辑是可预期的。只要看看现在Biotech公司的融资新闻,这种获取品种的模式不用担心复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CSO的需求增加是可预期的,然而CSO的有效供给是有限的,毕竟,有卖过爆款背书、科室匹配且谈得来的合作方是有限的。CSO又不可能由创业公司来提供新供给,毕竟你把品种交给一个创业公司来做,那还不如自建团队做...至于如何绑定利益,确保利出一孔,那就是考验双方谈deal的水平了,从历史案例来看,基本上都是公司股权+销售权里程碑的模式,股权利益和品种利益之间的交换,还是有很多灵活的操作空间的。从Biotech公司的角度看,在融资过程中,早年都会吸收CXO的资金,确保临床推进速度,提高IPO确定性,同时通过大牌机构来信用背书,那随着行业案例的增加,未来CSO的产业资金是否也能获得Biotech公司的认同,整合进更多的资源,确保早期品种全生命周期的顺利落地。回到生意的角度的朴素逻辑:研发是有风险的,卖药是要赚钱的,开公司是要赚Dollar的。只要有赚Dollar这个共识,一切都可以谈。
4
结语回头看这些年的药企牌手,有高瞻远瞩的,早早布局创新药并快速落地,推土机一般收割品种的,成为赌桌上的大赢家;有谨慎试探的,看不清楚的时候不乱动,有限试探,守住基本盘再图新发展的,虽然没有啥表现,但筹码(家底)守住了,还留在赌桌上;有弯道翻车的,上了一把杠杆赌错了,手里没多少筹码了,已经默默的退到了观众席;有高举高打的,凭着名声在外的牌技,场外金主们提供了无限弹药让他在赌桌上大杀四方,毕竟钱壮人胆;还有佛系躺平的,想守着基本盘过过小日子的,不折腾了,问题是,创新主导的行业,守是守不住的,你不打出去,别人就冲进来...进入创新药的销售周期后,B2C(Biotech to CSO)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新的范式,哪些Biotech公司比较理性,哪些老药企脑子比较活,这一轮下来,赌桌上的牌手们的风格就呈现得更清楚了。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现在在场外,要把钱交给他们赌,你会选什么牌风的话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