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电子自旋干涉影响化学反应,经络的秘密或许将被揭开,古人可能接触过超文明

如果把物理和化学看作是人类现代医学发展的两个支柱,那么化学则是直接参与人类生理反应过程。

一般认为,物理学除了和构建人体的骨骼肌肉材料的力学性质有关,并没有直接参与人类的生理过程。

世界上的原子一共只有118种,其中参与人体化学反应的只有几十种。

原子核中的质子决定了核外电子数,而整个原子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核外电子决定的。

从人类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来看,从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就认为物质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当然这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因为世界的规律应该是统一的,所以规律是有限的。

但是对于生命的认识,科学家们却有一定的困惑。

如果化学物质构成了生命的全部组合,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实验室中制造生命的努力仍然是失败的。

即使可以通过模拟原始的地球环境,制造出类似于细胞结构的液滴,但是仍然没有让这些结构表现出生命活动。

这说明一个问题:如果科学已经认识到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原理,那一定还有什么我们忽略的细节,以及更精深微妙的规律,在生命的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经络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按照解剖学的观点,它们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然而另外一些实验又指出:经络经过的部分,皮肤确实表现出有差异的物理特性,比如说导电性等等。

很显然,这些遍布身体的虚拟的线,并不是随机分布的。

如果经络是真实存在于身体的话,那么一定有某种存在的理由。

一根针插在经络穴位上的时候,不管是从物理的角度还是化学的角度,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如果经络真实存在,到底在传递什么?

这里我们只能先用排除法:第一,肯定不是传递某种具体的物质流;第二,也肯定不会传递某种能量。

肢体部位的损害并不会影响经络,说明经络一定传递着某种超越物质结构的东西。

一根针灸插到穴位里,是针灸上的原子接触到人体的原子。但是原子核是不会相碰撞的,实际上是电子和电子在起相互作用。

所以,从目前的对于世界的认识来说,如果要通过扎针来影响某人体某些具体的生物化学进程,确实很难理解。

把这两者联系起来,需要非常精妙的理由。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影响电子的自旋可以影响化学进程,这有可能成为经络起作用的理由之一。

根据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电子是一个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它的真实体积为0。

电子的体积为0或者是无穷小,是量子力学对于电子特性的要求。

丁肇中教授测量电子体积的实验发现,电子可以被装进任意小的空间中。

电子是有性质、有质量,但是没有体积的“一种东西”。

同时电子还和我们宏观世界里的物体有许多不一样的性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它有自旋。

电子的自旋可以看成是向陀螺那样的旋转,但是又有区别。

量子自旋的本质目前没有人知道它真正的含义,只是知道具有角动量,而这些角动量在空间会取某些固定的值。

所以只能用一些比较形象的比喻来形容。

陀螺的旋转,旋转轴可以朝任意方向。但是电子的旋转轴只能是固定的几个方向,所以电子的自旋只能取固定的值,在量子力学里,这个值是1/2。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志刚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课题组合作,发现了基元化学反应中自旋轨道分波的量子干涉现象,揭示了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对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于今年2月26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干涉,在不涉及到能量转移的情况下,会让能量在空间特定的方位出现加强或者是减弱。

这很可能就是经络起作用的原理。

能量的干涉或者是波的干涉,非常像针灸起作用的过程:跳开一段空间距离,影响没有直接物理联系的脏器。

正如干涉形成的能量叠加和减弱在空间上是有分布的,会形成所谓的干涉条纹,所以在整条经络上,只有某些特定的点会形成能量的叠加状态,所以才会形成穴位。

如果这就是经络的原理,那么传授这些知识的人拥有的智慧超乎想象,或许古人接触了超文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