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二回 第六节: 衰败的秘密和繁荣的要诀

原文:

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道:“荣国府贾府中,可也玷辱了先生的门楣么?"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冷子兴道:“正是,说来也话长。”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象个衰败之家?"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雨村听说,也纳罕道:“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二宅,是最教子有方的。”

端木看解:

(一)

先说第一小段,“同姓一族”这话,说起来久远了。封建社会最讲究的就是同宗同族,以姓氏为“宗”,天下同姓视为一家。我们村都是一个姓氏,外来姓氏的大约百分之一都不到。全村四百多户,外来姓氏也就四五户。古代的村庄,大约都是这样子,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宗族基础。那时候见到同姓的,都说是“五百年前都是一家”呢!

我三叔就是一个攀亲拉家族的高手,无论到哪里,都能七拐八拐的跟人扯上亲戚关系,这样好显得熟络,生意好做一些。冷子兴就用这招拍贾雨村的马屁,贾雨村也不客气,还真说和人家是一族的,同谱呢。可惜,人家“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人穷了,别说同宗了,就是亲戚,恐怕人家也不想知道你是谁啊!

这一点提出来呢,主要是为了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关系基础是以姓氏宗族为基础的。这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呢?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口城市化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土地的依赖降低,这就逐步打破了姓氏宗族的束缚,瓦解了姓氏宗族的物质根基。城市里面,大家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又到处流动,姓氏宗族逐步被废弃了。只是在落后的农村,以土地为生的地方,宗族还有一些尾巴,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封建社会有三个权力压在人们头上——官权、神权、族权;女人还多一座大山,那就是夫权。现代社会,大约只有两个了——官权和钱权。但有些人犯贱,做惯了奴隶,没官管,不差钱的时候,却要去寻个神权,不顶一座大山,他觉得飘忽不定。被压在山下,她倒觉得踏实了。也有一些女人犯贱,竟然还甘愿忍受夫权的束缚,不能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这两类人,也只能算是社会发展的尾巴吧。就不多说了!

(二)

第二段,是今天的重点。

作者借冷子兴的口,讲了荣宁二府的衰败原因。这“荣”、“宁”二字特别有深意,用大家特别小资的话说,那就是“太平盛世”,“岁月静好”。在贾雨村眼里, “宁荣两宅人口也极多”比如我们有14亿人口呢。虽然“大门前虽冷落无人“,比如我们的很多街道,都已经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但是”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我们高楼大厦,黄浦江两边都占了。“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除了上海,全国各地,哪里不是“厅殿楼阁”?哪里不是“峥嵘轩峻”?“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可不嘛?你看我们的城里,不也是到处彩灯高悬,流光溢彩,灿若星河?

如果有人跟我说,现在越来越萧条了,我肯定要装作吃惊,露出怀疑的表情问:“如何就萧疏了?”“那里象个衰败之家?”我甚至要说:“你绝对胡说八道,放狗屁!”还要嘲笑他一番“哈哈哈哈哈!”

但实际上怎么样呢?贾雨村虽然是个进士,但实际上他是个傻逼。就像我们好多人,学历高,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又如何?傻逼多的是。此处真是借冷子兴,发了一万个鄙视的眼神。

来,还是让子兴同学发言告诉你答案吧:“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看到没,贾雨村眼里看到的只是房子、车子、票子,烟花灯火,人家冷子兴同学却能从历史规律出发,能从表入里的分析问题。历史规律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表面看上去,“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所以一般外人眼里还看不出来,而本质上的实际情况却已经“不及先年那样兴盛”了。为啥呢?冷子兴进一步演说开始了:“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更进一步深入“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所以,也没有什么未来了。

冷子兴一口气,从规律出发,透过表象,看到实际,给出结论,深挖原因,预告未来,真是逻辑清晰,论证严密,无懈可击啊!

那段话我翻译一下:“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事情却越来越多,吃喝玩乐的人多,操心的人没得一个,排场一个比一个大,没一个愿意节俭的,架子越来越大,牛逼越来越大,子孙却一个不如一个,一代不如一代。”——这就是衰败的秘密。大家可以比照一下。个人,家庭,企业,国家,哪一个不是这样。

至于繁荣的要诀,其实很简单,反其道而行之即可。

可惜,放着这么好的日子不过,谁要返回去过苦日子啊?“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你跟大爷说笑的吧?

大爷那么多,我也只好“呵呵”了。大爷,我没跟你说。我说给孙子听的。

二百五贾雨村还不服啊,脑子真是死读书,读坏了。还纳罕吃惊道:“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二宅,是最教子有方的。”

我要是冷子兴,真想给他几个耳光。但冷子兴没有,你不服,就继续讲给你听。

冷子兴咋讲的?我们留在下节讲。

本节,我先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这诗礼之家,就真的善于教育吗?答:狗屁。

什么才算教子有方?答: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只是在说荣宁二府吗?NO。说的是“国公”。“百足之虫”——龙也。


端木持易的新书:对于那些不能说出口的话,我也写了一本书,叫《一心集——中国的红与黑与白》,欲购买的,加我个人微信(duoleibei001)即可。全套售价:150,只有电子版。


打赏你就按下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