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学术之现状 薛邓林

目前易界诸多术数之中,最为杂乱,争议最多,学理流派分歧最大,学者最难以辨识者,奇门遁甲和风水两种术数当居其首。先不谈孰是孰非,就学者而言,目前若欲学习奇门遁甲,确实是一件很难选择的事情。每见很多奇门遁甲爱好者在几年或十余年间,涉猎诸家,搜集各种资料典籍,家中书积成山,耗费巨资,最终亦是一头雾水,连奇门遁甲真实的学理框架与内容本质皆未有清晰的概念。而时下不断有典籍资料现世,不断有新法、新派涌现,学者经历了趋之若鹜、穷追猛猎之后,新鲜感一过,依然似是而非。 目睹当下,学者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学习过多家奇门,至今仍然分不清哪一种为正统,或者说哪一种最接近正统;

2、看过很多书籍资料,参加过很多奇门学习班,反而疑窦丛生,临事运用之际,每有草木皆兵,或此家论吉、彼家论凶,以至于狗咬刺猬无从下口;

3、每有古典的典籍、孤本、秘本、残本之类的资料问世,不惜重金通过一切手段获取,或者每有不同的派别现世,一一参加绝不错过,但新鲜感过后,或者这种“流行”之潮过后,并无明显的突破飞升,依然回到原点,反而增加疑惑;

4、对于目前学理本身的分歧和流派的不同,例如活盘、飞盘,置润、拆补等等以及阴盘、阳盘、鸣法、XX奇门,X家奇门之类,无法选择,到底该学习哪家?而选择之后过一段时间又认为可能另一家更好,更正宗,把各家全收之后,发现各有所主,无法辨别区分诸家的联系与本末;

4、有过上述经历之后,决定选定一家专攻,但钻研多年,仍然不能突破一定的瓶颈,或者疑窦不断越学越乱,最终只好放弃奇门或者改而研习其他术数。

以上是从奇门爱好者的角度而言,而对于奇门术数的传承传播、开班教授者,则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祖上或者有一脉嫡传者,卓尔不群,特立独行坚持所传己学,融通笑看诸家者凤毛麟角;2、师从某派以本门为主,吸收他家有自己的创建经验然后开班相授者;3、先后参加过多种学习培训,涉猎诸家然后融合起来,结合自己理解自成一派;4、以市面坊间某家学理为主,或增加一些个人曲解内容,或将其他术数的推演运用方法融合到奇门中,或者自己篡改、增添一些内容,而以全新的派别现世出书收徒;5、将自己理解掌握的一些内容,再从古籍资料中找点冷饭热一下,闭门造车,重新包装,然后打着祖传、道家、佛家、绝学、秘传的旗帜欺世盗名; 6、剽窃别人的东西,将几家或几派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对某些内容或改换一下形式、学理、排法,或改换一下名目,加上一些自创内容,然后打入江湖招摇过市;7、搜集一些明清手稿孤本,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先将该书炒热,然后将古籍刊印出售,再以该书内容为主,一个全新的X派奇门,X法奇门开始问世,预热之后,则有该派大师出山;8、自己一知半解,然后仿照参考一些学理,闭门造车自创一派,然后广告满天飞,花钱弄一些“XX周易大师”“XX奇门大师”“XX奇门专家”“国家XX研究员”之类,附上一些与名人的合影等等,在奇门学界浑水摸鱼。 上述种种,造成了今日学者有志于研习奇门遁甲之学,而不得门径而入或者求学多年仍然徘徊门外之局面。这里要提醒一下诸位奇门爱好者,今日研习奇门遁甲,首先必须对奇门遁甲这门学理的传承发展与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否则枉费时间精力财力物力,亦未能登堂入室。说到学理的传承,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清代的术数继承发展状况。

清代既可以说是术数空前繁荣的一个时代,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毁灭时代。一是朝廷下令全国性的搜集征缴民间资料典籍,借着编纂《集成》《全书》之类钦定官书,给古代的文化遗产造成了重大摧残,在收缴的同时也焚毁了大量典籍资料。不要以为这样花大规模的征缴就能把汉人的传统文化精华汇为己有,须知很多术数精华内容都是口传心授,真正有价值的,属于薪火相传的绝学部分,自然不会轻易上缴,纵然强行征缴,必是有书无诀。这样收集汇编起来的大百科全书,在内容方面确实涉足百家,广度空前绝后,但是在深度方面,却是比较诸家,求同存异,对于其中存疑的地方,由一些相对学识渊博编纂者考订辨讹,力求统一,但这些编纂者虽然坐拥书城,阅览百家,但术数方面毕竟非口传心授,对于很多疑惑之处则以自己私智曲解妄测,脱离本原贻误后学。很多术数方面关于《御定》之作,并非金科玉律,仅是大致学理框架和坊间相对统一内容的收录注解。所以今天我们对于这些书籍,要正确的看待。二是由于上述朝廷收缴焚毁,在对文化遗产破坏的同时由于钦定类书籍的发布刊行,极大的拓展了民间术数研习者的视野,使得很多以往一家私藏,外人难得一见的书籍资料公诸于世,为研习者提供了便捷之门。因而清代大兴术数研习之风,涌现出了大量的术数学者与江湖术士。此期间很多落魄秀才,科举失意报国无门,转而寄情术数之学,有了官方钦定著作之便利条件,日夜苦读玩味揣摩,涌现了大批术数高手。但是很多书生秀才并未以此为业,仅是作为消遣之术,在博览群书一览全貌之后,每有将自己的见解心得整理成书者,可惜很多术数绝学官方钦定内容并非正统,或者编者亦是一知半解姑且存疑,于是这些书生秀才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闭门造车,或玩味诸家混合起来,或随意添造自成一家,为了提高影响力,每以传自异人奇士、隐者老道等等自称,自误误人。类似著作手稿,在当时不过是写一本自己玩味术数的感想总结,自己收藏或在友人同好之间互相玩味消遣,刊行于世则恐不入流而遭贻笑大方。而时至今日,这些消遣之作不断被公布发掘,刊行于世,作为孤本、秘本、某氏真传、术数绝学书籍而被出版商炒热,易学爱好者趋之若鹜,不惜重金购买研习,催生了很多独门术数流派炙手可热。 在奇门遁甲方面,清代的著作有以下几个特征:

1、基本以奇门占测为主,甚少有奇门运筹方面的详尽论述。奇门遁甲之学,古代本是运筹帷幄趋吉避凶之学,到清代术数之热的影响,学者多是从占卜的角度来研习挖掘,几乎摒弃了奇门的主要功能。

2、对于活盘与飞盘的区别联系与本质机理,置润与拆补的用法,官方著作与民间著作皆未有统一的见解,对此尽量绕开回避,各执一法,皆以本家为真。

3、对奇门式盘的推演有多种分歧,尤其在活盘与飞盘的排布上面,有星转门飞或者星门俱飞,星门俱转,即使同样的飞转也有很多不同排法。

4、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依靠钦定著作的优势,涉猎各种术数,然后将其他术数领域的内容套入、整合到奇门遁甲中,举凡太乙、六壬、演禽、星宗、斗数、梅花、铁板、六爻、皇极经世等等,皆在清代的奇门著作中能够找到影子。也可以说,清人将奇门占测运用推进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

4、术者对于奇门遁甲并无正宗传承,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推演方法上面根据玩味其他易占的原则,创出了很多方法体系。

5、至于官方奇门类著作,则遵循模式化、统一化的原则,整理汇编仅得其表,而未做深入的见解评注。

6、明代奇门著作,清代要么被毁,要么被清人引用加上自己的注解,要么被清人随意篡改,托借原著者之名将自己闭门造成之作推为典范。

鉴于目前很多奇门爱好者将手中的清代奇门书稿奉为至宝,顶礼膜拜,故上面提到的这些奇门典籍手稿的书名就不予提及,读者结合上述特征对照手头书籍自可明辨。了解了清代的奇门研习发展状况,再看待手中的清代奇门典籍与近几年现世的抄本手稿,即能正确看待,合理定位,不至于迷失方向,以偏概全,偏离奇门遁甲学理之主旨所在。 上文谈了这些,并非说明清奇门著作毫无可取,关键在于学者的根基功底与辨别能力。清代奇门著作好比是“吸星大法”,里面吸收融汇了很多术数的用法内容,如果学者对于奇门的机理与式盘本旨有足够的深入研究,也就是掌握了根本的学理框架,本质功用,入式方略与式盘内涵本原,在此基础之上,于奇门占法方面,再来拓展视野,从清代奇门典籍手稿中吸收借鉴,作为对易占的一种变通,合乎易理,则能信手拈来,法无定法。需要注意的是,清人著述中很多占法的拓展创新,属于一家之言,个人玩法,并非适合于每个人效仿套用,如果根基不足,将清代的一些孤本抄本奉为圭臬一味模仿,只会愈加糊涂,应验极微。研习术数和练习武术一样,内功是关键,如果不修根基,内功不足,纵然阅尽天下拳谱,也是花架,劈一块砖都够呛。同样,研习奇门遁甲,如果对式盘本旨机理没有一定的研究功底,这些著作即便背得滚瓜乱熟,运用起来也毫无成竹在胸之感,每每新鲜感一过就觉得一头茫然。

学者如何确定自己的奇门遁甲研习功底是否具备涉猎吸收这些清人占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1、 是否对《易经》有过深入的研究。很多奇门爱好者都是直奔主题,连《易经》啥样都没有见过或者没有完整的读过,却对外人说自己学习奇门是在学易,既不知《易》,岂能自称研究易学?没有《易》的功底,在奇门机理和思维方面必然内力不足,无法突破学理瓶颈,在运用方面也找不到发力点。这样学习奇门遁甲就不是研习学术大道,而是巫术小技。2、 对于活盘、飞盘的根源本质,二者之间的分歧与联系是否清楚明白。如果研习奇门数载尚不知活盘飞盘应该学习哪种,或者认为应当学习涉猎市面种种,分不清各种奇门的根源所在,则是学理方面尚未入门。还有定局、置润拆补、寄宫等等,如果钻研十余载尚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亦是徘徊门外。3、 对于市面坊间种种奇门,仅仅停留于占法运用,而不明其本质机理所在,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猎奇心态看待者,则必然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耗费时间精力也是一场空。4、 之前涉猎诸家,似乎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但是自己运用起来,要么模棱两可,要么草木皆兵,此家言及彼家论凶,如何决断犹豫不决。是平时只重技法不明机理,用时刻舟求剑呆板套用。5、 是否掌握奇门遁甲的主流占法,能够把握重点权衡主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知道哪些学理可以明确,哪些环节存在疑问不足。 蒋大鸿《天元五歌》中提到清代“奇门演禽皆倒乱,斗首元辰失主张”,流行于世的奇门遁甲已经倒乱,而以坊间书籍为蓝本,闭门造车将奇门作为大染缸,他术杂学皆往里面倒,这些绝世发明在今天反能大行其道。近代经历了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大量奇门遁甲典籍被毁,一时中断。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周易热”的兴起,奇门遁甲再度现世,当时出山的大师们,基本是算是原汁原味的,都是家传口授,而到了本世纪以后,随着三式研究的热潮,奇门遁甲也越来越乱,不断新的流派出现,一些明清的遗书抄本也被发掘炒热,对于奇门学者来说,目前是一个良莠不齐、龙蛇混杂的时代,就像进餐馆一样,精挑细选点了一桌子菜,自觉津津有味却不知肚子里面装满了转基因食品。奇门遁甲原本是运筹帷幄趋吉避凶之学,现在坊间的奇门遁甲之学几乎阉割了这个功能,学者在奇门占测的广阔天地里被大师们和清代抄本“绝学”占法牵着鼻子跑来跑去,哗众取宠、标新立异,或在起局上做文章,弄出很多种起局方法;或在式盘因子上做文章,将古代的星门神改头换面;或予以添造,以隐干、隐支、隐门、暗干、暗支、飞干、飞支或者将式盘再增加几层星门神内容以显得更复杂深奥;或将其他术数的推演之法套入奇门中美其名曰杜门、祖传、道家绝学,如套入大六壬的三传四课,六神,套入八字的喜忌,套入星宗斗数的宫位会照夹辅三方四正关系与恩用仇难,套入皇极经世的元运会世等等。 在当前现状下,对于奇门遁甲这门术数,学者当首先继承发扬其作为主要功能的运筹趋避运用,其次才是占测方面的现代运用价值。在占测方面,建议首先还是从易理、易学思维入手,再深入奇门式盘机理与学理本质,然后再看待百家,自可明辨真伪,权衡主次,在继承奇门传统推演模式和入式占断方法的基础上,再借鉴明清占法,拓展思路,自能合理取裁,找到适合自己,能够有效驾驭的占断模式,所谓“筮无定法”,深明其理则法无定法。如果今日学者沉溺于占法之变通无定,忽视了探根寻源,穷究本质,继承运筹趋避之道,那么今人管中窥豹自作聪明的手稿,亦可能在几百年后被后人炒热,误以为奇门绝学真传而刊印传播混淆视听,再度给后世学者添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