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山东省各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汇编之作文1

芦苇语文读书
VOL ❤
资源全部免费分享
分享资源我们是认真的 
2021年3月潍坊一模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光的赞歌(节选)
艾青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
是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
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
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
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
而又互相照耀
在互相照耀中不停地运转
和地球一同在太空中运转
我们在运转中燃烧
我们的生命就是燃烧
我们在自己的时代
应该像节日的焰火
带着欢呼射向高空
然后迸发出璀璨的光
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读后感,准备参加“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的“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一、本次作文选取的材料是现代诗人艾青的《光的赞歌(节选)》,节选部分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可以重点从以下两点来分析:
1.前四行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价值,每个人都是微小的,但都是有能量的,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巨大能量。
2.后四行意在强调人是个体的人,更是群体(集体)中的人,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彼此的交流合作中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体现在奉献与奋斗中,人通过价值的实现照耀这个时代,推进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总而言之,材料紧紧围绕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时代、个人理想的实现途径(奋斗与奉献)等方面展开。
二、任务解读
任务: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读后感,准备参加“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的“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
“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强调的是个人基于每个人生活经历以及社会体验来谈对诗歌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要有对生活的联系和思考。
请写一篇读后感,准备参加“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的“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设置了具体的情境—参加“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的征文活动,并明确了作文的文体—读后感,点明了写作应该关注的主题—“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
另外,要有时代意识,以“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为主题,也在引导考生思考:“新征程”是什么?“新的时代”又有哪些特点?我们现在的社会还面临着怎样严峻的挑战?“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还有多远?这还需要我们青年人怎么去做?这都是需要考生思考的问题。
三、命题思想解读
一是引导考生积极入世,关心当下时代与国家,思考个人与国家、时代的关系,强化社会参与意识。
二是进一步凸显“立德树人”的理念,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考生把“小我”与“大我”结合,将个人理想与时代进步有机结合。
四、优秀标题
1.凝聚万千星火,筑就灿烂银河
2.以荧烛守光,耀时代广原
3.躬逢盛世向光行,风华正茂遏飞舟
4.以吾辈之微光,汇时代之骄阳
5.聚青年荧荧光芒,耀中华灼灼大地
6.小我筑成大我,共创时代辉煌
7.我以微光焕华彩,汇聚星火耀中国
8.以我微光,铸国荣光
9.燃千灯同昼,聚星火燎原
10.聚滴水成江川,点星火以燎原
参考例文1:
微尘之光,可照旷野(56分)
——读《光的赞歌》有感
“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时代更迭,万物互联,旌旗猎猎,战鼓催征。面对新征程,希望我们都如艾青所言,“射向高空,迸发出璀璨的光”。
踏上新征程,愿燃微光,成为最好的自己。
恰如《光的赞歌》中落墨:“每个人既是独立的,又互相照耀。”而照耀他人的前提,应该是我们自身成为更好的人。如叶嘉莹先生以诗词浸润灵魂,以才女的柔思涤荡浮躁的人心;如雷海为以书籍充实生活,凭满腹的才情使观众得以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如陈薇攻读不辍,以巾帼楷模的风范飘扬起女性的旗帜;如武亦姝豆蔻枝头,却以国民才女的风采引领青年成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学习他们的精神,砥砺初心,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方可于浩浩苍穹之下,绽放更灿烂的光芒。
奋进新时代,愿持火炬,共筑更好的中国。
“小人物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努力,融汇成大时代的洪流。”《南方周末》如是言。我们的燃烧,并非只为烂若花火的那一瞬惊艳,更为了点亮苍穹,为了赓续国脉,为了古老的文明,为了未来的征途。
君可见樊锦诗一生守护敦煌,只为古国文明;君可见黄大年一生埋名,只为民族科研;君可见那一群年轻消防队员的身影被大火吞噬,一根硬骨成长城,只为给更多人的生命保驾护航……他们如一豆烛火,又如一把火炬,从顶燃到底,始终光明温暖。他们的人生,恰是艾青所言“我们的生命就是燃烧”的真实写照。
而今,时代火炬代代相传已至我辈之手,作为新新青年,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尽力燃烧呢?
汇聚新生力,愿掷青春,共享更好的未来。
刘同在《向着光亮那方》中曾言:“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你要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诚哉斯言!新的征程,定会有乱云飞渡、急流险滩。我们看到中美关系的空前承后,也看到世仇难解的阿拉伯诸国与以色列之间的风波诡谲,但我们仍相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感动,仍相信“青年担纲,不负韶华”的号召。中国愈挫愈强,国人必将光芒如虹,红橙青蓝紫,照耀四方。
无论浪潮如何席卷,总有星光点点不灭。这是我们的时代,理应见证我们的燃烧。“像节日的焰火,带着欢呼射向高空,然后迸发出璀璨的光。”“五四”将至,使命在肩,相信莹莹之光可照旷野,点点星河蔚为汪洋,相信新的征途上,我们仍能劈波斩浪,行歌万里。
微尘点点,正汇聚星光,待时代召唤,必燃遍旷野!
燃千灯得万古同昼,聚群力谱时代赞歌(53分)
——有感于艾青的诗歌《光的赞歌》
“时代的铁犁向前挺进,犁开了春天。”2020已去,新时代新征程正遥遥向我们招手致意。读罢艾青先生热情洋溢的诗歌《光的赞歌》,不由得激起我对于新时代奋斗征程的满怀热血。是的!我们当以青年之身聚力社会进步,见证时代发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是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
三行四十二个小字,激起我的无限遐思。回念疫情最艰险时刻,张定宇医生履院长之职,率领医院上下同心聚力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与死神争夺病者的生命;脱贫攻坚战一疫打响后,研究生黄文秀只身回到家乡,为贫困山乡脱贫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值芳龄的她,笑容却永久定格在往来奔波的泥水路上;新疆边防线上,年仅十八岁的战士陈祥榕护卫祖国领土,以清澈的爱、无畏的生命捍卫了国家尊严……危难时他们挺身而出,将自己的生命能量化作荧荧星火,于逆旅困境中以生命做燃料,肋骨拆下作火把,点燃了夜空中最明亮的几盏灯。
“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而又互相照耀/在互相照耀中不停地运转……”
而世界上不仅有那几盏最亮的灯,更有无数的微光共可凝聚成灿烂的灯海,这正如艾青诗中“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所言。是无数个张定宇,还给我们草长莺飞、樱花铺地的武汉的春天;是无数个黄文秀,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僻远困难户脱贫致富,为贫困县摘帽,才有了全面消除中国绝对贫困的惊世之举;是无数个陈祥榕,心怀清澈的爱,以血肉之躯守护着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才有了每个小家的和顺致祥、幸福美满……正是无数个“1”,汇聚成新时代前进力量的滚滚狂潮。是的!无数个普通人,都在努力做自己的英雄,无数粒微尘互相照耀、不停运转,燃起了新中国的万千明灯,万古永昼,盛世宏图。
“我们在自己的时代/应该像节日的焰火/带着欢呼射向高空/然后迸发出璀璨的光……”
诗的尾句,表明了时代之志,更表明了我们的青年责任。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你、我、大家都位处于一个蓬勃的时代,当以十年饮冰而难凉的热血,挥洒不老青春的淋漓汗水,为新时代、新征程蓄力聚力,同气连枝,同声相应,为建设更好的2035而去奋斗拼搏。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渺小,无数青年的壮志却可感天动地。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何不如诗中所说,“像节日的焰火,迸发出璀璨的光”?
一首小诗,带给我热血未凉。而在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路上,我们青年人更应立鸿鹄志,挥不歇桨,登最巅峰,做奋斗者,点燃明灯,从而燃千灯以得万古永昼,聚群力以谱新时代光的赞歌!
2021年3月青岛一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代和社会是出题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答卷人。有人说,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一事只怀一颗心;有人说,多样的人生会更精彩;也有人说,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也是经历过多样人生后的一种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假如你所在的学校要举办生涯规划论坛,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参考2020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解析:命题形式是情境交际式任务驱动型作文,符合当下高考作文主流方向。
“时代和社会是出题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答卷人。”——这一句看似和本段后面的联系不大,但又统领整个作文材料。这句话强调的是,人都是特定时代和社会中的人,个人的发展无法脱离时代特点和社会特定阶段,不能逆历史潮流大势。因此,时代和社会作为出题人,即要求人具备适应时代和社会的素质和能力、技能等,而作为答卷人的我们,就是要在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中,积极有为,既能贡献社会,又能释放生命能量,绽放生命光彩,彰显个人价值。尤其是,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这样一个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这样一个经历了漫长的疫情让国人对制度自信更具认同感的时代,作为青年人,如何将“小我”与“大我”统一起来,在释放生命激情,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能够胸怀家国,奉献社会,这是衡量青年人的答卷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
有人说,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一事只怀一颗心;有人说,多样的人生会更精彩;也有人说,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也是经历过多样人生后的一种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三种不同人生态度与人生发展方向,给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思辨空间,看似对立,又有统一性。当今社会尊重个人多元化的人生方向选择,不同的人生态度背后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不同途径。有的人对未来人生有很好的规划,目标执着坚定;有的人对未来人生不设限,在无限的可能中享受生命的过程;还有的人绚烂归于平淡,洗尽铅华后再专注一事。各样人生,各有风采。但从作文写作的立意要求看,无论哪种人生,都应彰显生命的价值,给自我、他人、社会留下华彩乐章。
“有人说,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一事只怀一颗心”。这种人生体现的是专注与精深,是工匠精神的倾情投入与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这种人生态度多立足于热爱,因兴趣、热爱而专注;而更高的境界在于,这种人生态度体现在“小我”与“大我”的选择中,能够服从“大我”,在奉献“大我”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而分析这种人生的关键在于,要写出这种人生的挑战性在于,能耐得住寂寞,能抵得住诱惑,能不计较功名利禄;这种人生的智慧在于,懂得舍得,在舍得之间修炼心性,甚至臻于“忘我”“无我”。这种人生的典型事例是非常多的,那些建造大国重器的科学家们、大国工匠们,那些倾其一生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人们,比如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叶嘉莹等,都是典型事例。在举例说理时不能浮于表面或硬用,而要抓住这种人生态度的关键所在去分析。
“有人说,多样的人生会更精彩”。这种人生体现的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人生不设限,注重生命过程本身,以丰富的经历积累阅历,以多样的尝试拓宽生命广度,积淀生命的厚度。人生的多彩在于通过多样的生活方式、职业选择,增值生命,奉献社会。如果改用前两年一句流行语表述,就是“世界这么大,需要去看看”。客观上讲,这个丰富多元变化的社会已经不像以往般的按部就班,青年人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可塑性,生活中的很多青年人本身就不愿受条条框框的局限,愿意做多种可能性的尝试,这样的尝试,本质上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体现。所以,分析这种人生态度的关键,在于鼓励青年人在伟大的时代或广阔的社会生活里,敢想敢尝试,职业不设限,丰富的阅历本身就是生命的巨大财富。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本段第一句话的统摄作用,所以,这里的多样人生仍然是有价值观指向的,分析指向上应体现不论做出了多少人生方向选择,都能起到积极的价值引领。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诗人歌手李健,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在毕业后毅然从事音乐创作,并且在浮躁喧嚣的艺术氛围里,追求音乐的诗意,让生命更丰富多彩,让更多人爱上音乐,享受音乐的美感。比如著名作家毕淑敏曾是医生,但后来凭着对文学的热爱成为著名作家。
“也有人说,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也是经历过多样人生后的一种抉择”。这种人生是以上两种人生的统一,体现出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个人对自我人生理性分析后的认识升华,是对人生方向尝试后的笃定。举这样的事例难度相对大些,可以从起伏多变人生之后,比如历经坎坷之后笃定于某项事业的典型事例。比如史铁生,年轻时上山下乡做知青,返城后忽然残疾了双腿,经历过人生的孤独痛苦无助,最后专心以文学书写对生命的思考,用达观的生命态度启迪无数青年人。作为整体写作,比较高阶的思维要求是,不要割裂这三者,比如简单的并列,或者只谈一种而不及其余,而是尽量有综合比较谈及,而可以有所侧重。
任务情境:假如你所在的学校要举办生涯规划论坛。
文体:发言稿。
发言稿是学生熟悉的常见应用性文体,一般要明晰几个基本要素:什么情境场合?谁写?写给谁?需要怎样的措辞?明晰这几个基本要素,写作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生涯规划”通常指未来的职业规划,谁在生涯规划论坛上发言呢?材料中的“你”是什么人呢?专家?老师?家长?学生?这是材料的一个模糊点,需要学生的二次确认。因为“说者”身份不同,直接影响到说的内容和说的措辞。
结合材料,在生涯规划论坛中应谈什么呢?如果是专家或者老师发言,会说些什么?如果是学生说,会说些什么?这需要做符合情境和身份的合理设想。
如果是老师说,可以用以上三种人生态度分别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对高中阶段就有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目标的学生可以用第一种激励他们;对对未来职业还没有明确方向,或充满探索欲的学生,可以用第二种勉力他们保持对未来的好奇心,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对所有的学生还可以用第三种寄寓期许等。
如果是学生,又应谈什么呢?使用措辞和专家、老师有何不同呢?比如,发言就是属于具体的第一种人生态度的一名学生呢?他会说写什么?各大官媒曾经报道过北京的一名高中生,因中国长征火箭发射失败而给航天部门写了一封非常专业性质的信谈自己对火箭发射失败原因的分析,让众多网友感叹,高中生具备了专业博士生的水平。这不就是具备了在未来职业中只做一件事的素质?
在实际的写作中,要顾虑的一点是:学生在写作中会不会只具备了演讲稿的文体形式,却忽略了“生涯规划论坛”这个具体情境,导致写出的文章不像是具体情境中的发言稿,而更像一篇自说自话的,没有听众意识的说理文?如果真的有这种情况,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学生缺少在具体情境中写作的敏锐意识。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