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节话父母
“毕业季,比毕业生本人更激动的,是父母。”
------老威对家有毕业生的同事说
一、毕业季,孩子的学业告一段落,也是家长的自我“述职”
上个周末,在朋友圈里突然出现了很多朋友晒儿女毕业的动态,基本上,这个时间都是研究生扎堆毕业的庆典期。
今天早上,一个过去的同事晒出一条动态,配文说,年轻人都在晒毕业,我也来凑个数,云云。画面中,却是他的儿子。我一直以为他的孩子还在上中学,却手拿硕士证书来亮相。惊问之下,朋友笑答曰:老威误会啦——是我自己的证书和衣服,孩子用来穿着照相的。
但毕竟孩子那么大了是没错的,有照片为证,至少个头有那么大了。孩子成长,不管是不是到了硕士毕业的阶段,都是值得庆祝的。当然,我也反手给了朋友本人一个真诚的祝贺。
毕业季,既是孩子们一段新时期的开始,也是家长十几年甚至二十年“育人”计划的述职。这项职责,毕竟是家长所有职责中最重要的。
不必讳言,每个家长在培养孩子时,都有一个梦,最后的结果,与自己的梦有相符程度高的,也有稍有差距的。但是,中学以后,如果是硕士生,也经历了最少六到八年寒窗,从本科读到研究生毕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总有人认为“苦读书”是一件不大好的事情,脑子里想着所谓“素质教育”的高大上,甚至幻想着国外是不是学习没有那么苦。
无论哪个地方,通过上学之路,并且希望出成绩的,学生们没有不是备尝了各种艰苦,才得以修炼成功的。
作为家长,如果跟随学生各个阶段,常常去参加家长会,就会明白上面的说法非虚——除非你连家长会都不参加,对学生在学校里的信息都不互动,那么你对学生上学做各种自己的遐想,都可以。
所以,无论孩子们最终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无论跟家长的期望吻合程度是高是低,我认为都是应该被赞美的。他们在学习这个领域里,杀将出来,到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已经是给家长一份很有含金量的答卷了。
二、家长不要以为功莫大焉

我跟家人有这样的共识:
孩子的成就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报答了。
孩子的成就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家长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做好了,是尽到了家长对他的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绝不能以此而自居有功,更不能认为他的成就,有家长的份额。家长抚养与教育他,是自己的天职而已。
做不好,那是家长失职。
孩子对家长的最大报偿,是他没有让家长的希望落空,达成了家长的愿望,这已经是全部的报答了。次一等的,只要孩子拼了自己的全力了,哪怕结果并不如愿,依然是对家长的报答。
如果说其他有需要报答的,那是在父母之外的亲戚——或祖辈,或叔伯姑姨们,他们对孩子的成长不承担天然的责任,如果他们有付出,最低限度,要心怀感恩的。这几天翻以前的老照片,孩子跟着姥爷背唐诗,三个孩子围着姥姥剥鸡蛋——其中大的爱吃蛋黄,二宝爱吃蛋白,小乖说喜欢吃鸡蛋皮的场景历历在目。大姨把三个孩子带到办公室,以及小姨特地到北京和姥姥一起来照顾新生儿,等等场景,都永远不会忘记。
说到父母自己不要在儿女的成就面前居恩,我心中始终不能忘怀那个发生在杭州的95后南京少女洛洛的故事。她的父母,就是把自己定位成女儿的恩人,最后不断索报,终于把女儿逼上绝路。
今年春节之前的立春那天,我为此还写过一篇文:
请点击下述链接阅读:
很多观念落后的家长,往往把儿女的成就,看作是自己的成果,是自己可以向儿女索偿的依据。如果这个索偿关系是合理成立的话,那么说明父母承认了自己抚养儿女是额外的,也就是抚养儿女不是他们该承担的义务!这就不仅是民事的责任,重者,可以是遗弃子女的刑事问题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能明白的父母真的也不多。
越是明事理的父母,姿态越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越敏锐,希望自己与儿女一起提高的意愿越强烈,儿女也越能感到幸福。
相反,越是狭隘的父母,往往越顽固,越拒绝自我提高,在儿女的关系上,越偏执。
上述这个“洛洛”的母亲,在跟女儿所在单位交流时,说出“我女儿难道只值六万块钱”这样贻笑大方的话。她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在贻笑大方,也许她的内心里,就是觉得自己理很直、气很壮。
明明贻笑大方了,但还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在理,这就是“蠢”。
人,生而有这样的父母,的确是大不幸。
更可悲的是,有的父母即使知道自己坐在井里,却以“我就这样了”为由,拒绝从井底努力往上走。ta与周围的人发生交流,都要把周围的人拽到跟自己一样低矮的高度来进行,而不是自己努力站高,来跟高处的人交流。
那简直就是违背天理了。
做父母的永远不要成为儿女放飞过程中的拖累!
有句话叫做:又想花我挣的钱,又要在我努力挣钱的时候,大事小情不放过我,拖我的后腿!
到这个地步,父母与儿女,双双都堕落在苦海里了。
我之所以在这些年非常注意健康问题,是因为天下父母,最容易拖累儿女的,就是健康问题。
三、父母也要与时俱进
儿女完成一个学习阶段,做父母的只是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接下来,除了自己的生活工作要持续,还有一项任务:
调整与儿女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父母,在儿女成长过程中,在初中之前,是“父母+学习辅导员”两种角色并存的,中学阶段,是“父母+生活后勤”并存的,在大学阶段,是“父母+人生指导老师”的角色并存的。随着孩子走出校门,上述那些“兼职”都不存在了,而是变成了父母加声援者、呼应者的组合了。
所谓声援,并不是孩子去打架斗殴时,父母在边上给ta喝彩,那是流氓做的事情。而是——
平时默默地关注ta在外面的拼搏,不需要多言。当ta遭遇困难,感到疲倦,遇到挫折,方向迷茫时,给ta鼓励,给ta建议,给ta信心……
不要觉得儿女成长了,自己就心安理得步入与世隔绝的时代了,而是要努力地融入时代,与时俱进:不仅要掌握尽可能新的知识,让自己落后于社会的节奏慢一些,同时要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状态,尤其是健康状态和心理状态,让儿女不为你而牵挂,甚至为你而骄傲。
世上有高位厚禄的确能给儿女带来不少底气,但还有丰富的学识,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积极阳光的心态,同样能令儿女感到家的温暖,感到来自父母的力量。
父母不要自己坐井观天,更不要成为儿女的天花板。
一个有见地而谦逊的人,ta的儿女就会更出色。如果父母贪功德,儿女就容易巧言令色。父母蛮横无理,我慢恭高(这个词有时也写作“吾我恭高”,就是一切都是“我”字当头,以我为主,傲慢,自高自大),其儿女就体现两种“质地”,要么同样蛮狠无理,要么唯唯诺诺,而这两种品格,最终都走向同一个目的地——怯懦而少担当,薄情而少包容,灰暗而少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