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我的四十岁该怎么过?

图画:焯焯
案例——
整个童年在父母的争吵中过来。结婚后做生意各种不如意,跟老公也是吵吵闹闹,吵闹的环境,烦躁的心情,一直静不下心来,已经到了四十岁的年龄了,只想要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但是好像不由自主的根本静不下来,也没有任何计划做好事情,家里两个孩子,我做的事情也不多,为何是这样浮躁,学不进任何东西,该怎么办?
解析……
人容易用以偏概全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发生,比如案主说“整个童年”,那就是每一天每一刻都在父母的争吵中生活,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而且,我不相信父母没有一刻休息的,一见面就争吵,什么事儿也不做,所以,这只是作为孩子当时的主观视角和理解,不过,这也能说明童年争吵的生活经验长时间、多频率的发生会导致一个人后天成长发生偏激的想法,以至于对类似的情况过度敏感而影响自己的家庭关系,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可惜的是人们都觉得这是正常的,不过,如果后天自己能发现并改变相处方式,这段经历就是正常发生,以此为戒罢了。
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模式也是可以潜移默化的移植出来的,像案主一样,因为小时候生活在父母争吵的模式中,虽然认知层面知道这是不好的,讨厌的,反感的,但是在自己的生活习惯中已经默默地认可了这种方式就是夫妻相处的模式,可以理解为无意识发生,或者是潜意识认同行为,简单理解就是他认为夫妻相处就是这样的,并没有造成很大问题,而且他从父母那里也没有看到任何大问题产生,自己虽然表面不认同,但是也没影响自己长大,上学,工作,成家,只是有时候觉得不开心,难受,烦躁,也仅此而已。从这点我们就能看出这种认知已经是根深蒂固的扎根于案主的心里,至少从内心是无法剥离出来了,这也是他困惑的部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这样的记忆因素在身上,比如抽烟、喝酒、性格、思维、习惯等,多多少少都存在父母的影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所以,有“吃谁像谁”“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这些的描述,并不是空穴来风。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尤其母亲更是特殊的一位老师,很多学问对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大过一切这个事实都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所以,不管从哪个学问来理解,父母的身教言传一定并肯定会对孩子的童年有非常大的影响,只不过因为人毕竟是活的,有自己的思维系统,从开始上学到走向社会,一定会经历更多且不同的人事物,这时才有了经验总结和整合重塑,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这时已经脱离了父母的原生家庭模式,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新的模式,但是,毕竟蓝本还是父母的版本,而父母的版本又是父母的父母的蓝本,就这样一代代的修正和改动,我们细想原来都是大同小异的模式,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是社会背景的变更,致使我们每一代人的家庭观念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因此导致了代沟的出现,这也是正常规律。
但是事实是,虽然社会背景在变化,观念在更替,而不变的是文化的传承,我们还是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家庭学习和培训,我们也会追溯历史的婚姻模式,没有新旧,只有接受。无论你的婚姻模式是怎样的,都只是众多婚姻模式中的一种,不用去看父母,也无需和别人比较,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是没有统一标准,延伸点儿讲就是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只是趋同罢了。
我们过多的去比较,过多的去批判,过多的指责,过多的把精力放在抱怨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静不下来也是正常的,合理的,因为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面的时候,怎么可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呢?除非,对面是一面镜子,也要你面对和接受才有可能改变现状,否则你把镜子砸了,那就只有虚幻的自己继续带着模糊的自己飘飘荡荡,继续在现实的争吵中烦躁着,无奈着,循环着,这种状态也有一种解释:痛并享受着。为什么不改变呢?简单的很,就像妄想症一样,病愈后发现真实世界与妄想世界全然不同,不如继续病着,至少妄想世界里自己是自由、自在、自主的,同理,如果案主觉得改变可以让他能够实现自己希望的那种生活,他一定会去做的,只是现在他觉得还不到时候,这就是内心需求的部分了,要什么?想不想要?一定要吗?搞清楚了,也就能做到了。
总结,有一种无病呻吟的心理现象,类似案主这样的,表面上看似很严重,但细细分析才发现只是自己在思想中放大了实际情况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去完成的功课,尤其成家立业之后,人到中年之时,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能不能改呢?答案是:能。只是,你要知道为什么改?然后就是要不要改?其他的理由和借口只会让你更多更快的消耗剩下的生命精力,不如立刻行动,从现在开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下一个四十年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否则,索性维持现状,也不为是一种选择,那就继续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