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天龙山石窟造像

山西,古称并州,自东周(前8-4世纪)以来古城晋阳便坐落于此。东魏太昌元年(532),大丞相高欢进据并州,辟为“别都”并在天龙山修建了避暑宫、开凿了两个石窟,之后北齐也在此建寺凿窟,隋、唐、五代继续修寺凿窟。

天龙山之名源于《易经》。据汉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上柱国李恽撰的《天龙山千佛楼碑》云:“夫龙者,潜即勿用,飞即在天。”故名天龙山。

天龙山佛教石窟寺庙群坐落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处的天龙山。石窟分布在横贯南向峭壁东西二峰,东峰名“仙宕山”,上有十二窟;西峰名“大佛山”,上有十三窟。此外,北山史家峪福慧寺东还有三窟,圣寿寺西南沟崖上复有两窟,全山总计三十窟。最重要的洞窟为一到二十一号窟。其中第一至八窟位于东区,第九至二十一窟位于西区。窟数虽不多,却包含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等4个半世纪的雕刻作品,反映了各个时代石窟艺术的特点及其从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发展过程。

天龙山石窟雕塑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细致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的经典,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雕刻艺术之一,其中以唐代作品为最。为我们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但由于遗迹被严重损毁,大量造像被盗,流失海外,藏于各大博物馆。现今进入石窟的游览者已无从想象当年的盛况。

近年来,芝加哥大学艺术史东亚艺术中心对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天龙山石窟造像进行了扫描整理,下面的图片大部分来自天龙山石窟项目网站http://tls.uchicago.edu/,现以时代划分集集整理,与观者分享。

【 东  魏 】

—— 第二、三窟 ——

二号窟北壁造像

二号窟西壁造像

二号窟西壁南角造像

二号窟西南角造像

二号窟东南角造像

二号窟天花板西

二号窟天花板东

二号窟天花板南

佛  东魏  二号窟北壁中央佛头

佛  东魏  二号窟东壁中央佛头

菩萨  东魏  二号窟西壁右首菩萨头像

菩萨  东魏

弟子阿难 东魏

弟子迦叶  东魏

菩萨  东魏

飞天  东魏

龛楣装饰龙头  东魏

三号窟北壁造像

三号窟东壁造像

三号窟西壁造像

三号窟西北角造像

三号窟东北角造像

三号窟东壁造像

三号窟西造像

三号窟天花板

三号窟天花板南侧

佛  东魏

佛  东魏

菩萨  东魏

信徒  东魏

弟子阿难  东魏

弟子迦叶  东魏

菩萨  东魏

菩萨  东魏

菩萨 东魏

菩萨  东魏

维摩诘  东魏

飞天  东魏

信徒  东魏

信徒  东魏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九月,因孝武帝西走长安,高欢又立河清王世子善见为孝静帝,并迁都邺,改元天平。于是,魏即一分为二,即西魏、东魏。自此,东魏的军国政务,皆归大丞相高欢。高欢在进据晋阳后,即辟其为“别都”,并建大丞相府,在天龙山修建了避暑宫,开凿了两个石窟,即现在的第二窟和第三窟。

这两个石窟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开凿于天平元年(534)至武定五年(547)高欢逝世之前。天井呈覆斗形。后壁上原有三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的佛像,左右两侧还置有三尊倚坐佛。两窟中央都设有拱形佛龛,内置尊像。其胁侍菩萨像,第二窟雕在龛外,第三窟则是雕在龛内。从残留部分看,其特征为秀骨清癯,内着掩腋式的僧服,外着褒衣博带的服饰,双带由衣服中引出作结下垂,显得凝重洒脱。衣褶疏展,裙裾遮坐,略显厚重。左右胁侍菩萨,颈饰项圈,双肩敷搭披中,上身裸,下着裙,裙角外摆呈锐角,跣足立于仰莲上。所有这些特征,当为元魏风格。在其余没有尊像的壁面上,还刻有极浅的浮雕,有合掌天人,供养比丘,在第三窟的左壁上,还有维摩诘和文殊对谈的场面,在方形天井的顶部雕有莲花图案,在天井的倾斜部位,还雕有飞天。在洞外两窟之间的岩壁上,还有残存的螭首,似为碑石痕迹,但从形式上看来,犹是北齐遗构。因此,此二窟当为东魏齐初之窟。

【 北  齐 】

—— 第十、十六窟 ——

十号窟西壁造像

十号窟东壁造像

佛  北齐

菩萨  北齐

菩萨  北齐

护法  北齐

护法  北齐

护法  北齐

十六号窟外观

十六号窟北壁造像

十六号窟西壁造像

十六号窟东壁造像

十六号窟天花板

佛  北齐  十六号窟东壁中央佛头

佛  北齐  十六号窟北壁中央佛头

佛  北齐  十六号窟西壁中央佛头

菩萨  北齐

菩萨  北齐

菩萨  北齐

菩萨  北齐

菩萨  北齐

菩萨  北齐

菩萨  北齐

护法  北齐

护法  北齐

护法  北齐

乐伎  北齐

飞天  北齐

龛楣凤凰造像  北齐

佛手  北齐

高欢死后的天保元年(550),其子高洋代魏自立,史称北齐。北齐年代虽短,但它继神武帝高欢的崇佛之举,也于天龙山开凿了两个石窟,即第十窟和第十六窟。

这两个窟内的三面壁上都凿有拱形佛龛,内置五尊佛像。佛像体态丰满,骨肉圆润,与躯体扁平的北魏风格显然不同。佛像斜披法衣,薄薄的紧紧地贴在身上,显得浑圆的躯体十分优美。天井四面雕伎乐飞天,肉身圆赘,这与元魏那种轻快情调显然不同。但天井中央仍雕有莲花图案,与前述第二、三窟基本相同。

第十窟紧邻第九窟大佛和其木构建筑西侧,其东壁有通道与第九窟相连。如今入口门廊位于通道上方。门廊西侧现存一根大型石柱。入口处有两尊护法造像,其中一尊保存基本完好。与天龙山其他北齐石窟相似,此窟亦属大型窟,内部布局呈方形,长宽约3米,四壁皆有造像石刻。大部分主要造像都开凿于后壁及左右两壁的佛龛内。小一些的伎乐及狮子造像刻于下方石坛的正面。

第十六窟,是天龙山最为完备的石窟,也是成于北齐晚期的乾明元年(560)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窟口呈圆拱形,拱端雕有凤鸟,左右岩石中各雕出一尊力士,力士头戴蔓草冠,身穿甲胄,手持长矛,体态端庄。在洞口外侧,还雕有前廊,面阔三间,廊侧为两根八角柱,上覆大斗,下有莲瓣柱础,柱子瘦长且有明显收分。在柱子上面又雕出由人字柱和一斗三升组合成的屋檐。其斗拱比例与卷刹做得十分准确,廊子高度、宽度和后面窟口的比例也恰到好处。在窟外右侧的石壁上还雕出带螭首的碑形。所有这些都是北齐晚期石窟造像的风格。它反映了我国石刻艺术从元魏到隋唐这一过渡时期的特色,即逐渐中国化、民族化的程度。

【 隋  代 】

—— 第一、八窟 ——

一号窟外观

一号窟北壁造像

一号窟西壁造像

一号窟东壁造像

佛  隋代  一号窟东壁中央佛头

佛  隋代  一号窟北壁中央佛头

佛  隋代  一号窟西壁中央佛头

菩萨  隋代

菩萨  隋代

八号窟北壁西侧造像

八号窟中心柱西侧造像

八号窟东壁南侧造像

佛  隋代  八号窟西壁中央佛头

佛  隋代  八号窟中心柱西壁中央佛头

佛  隋代  八号窟中心柱南壁中央佛头

佛  隋代

弟子阿难  隋代

菩萨  隋代

菩萨  隋代

菩萨  隋代

护法  隋代

护法  隋代

龛楣凤凰造像  隋代

弟子迦叶  隋代

弟子迦叶  隋代

护法  隋代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短暂的一个封建王朝,但它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促进了社会发展。史载,开皇元年(581),文帝封其次子杨广为晋王。于是,晋阳就成了他的封地。所以,在隋文帝复兴佛法之后,他就在天龙山也开凿了两个石窟,即第一窟和第八窟。

第一窟位于石窟群东部边缘,大小与东魏开凿的第二、三两窟的大小相近,属于大型洞窟之一,外壁上雕有鸟形图案的拱门、人字柱与一斗三升组成的屋檐,门柱已毁。代表了曾经存在的建筑元素,门廊约 3.5 米宽。其右侧雕刻有带螭首的一座石碑,但只有少许碑文仍可辨认。末尾 似“开皇”……字样,洞内呈方形,正后方及左右三壁上各雕有龙头或鸟形图案的佛龛一座,每座供奉一尊主像坐佛,及两尊菩萨。佛像风格与隋开皇四年(584)开凿的第八洞中心方柱上的诸尊佛菩萨像相近,故此窟应为隋代开凿。

第八窟是天龙山年代最清楚的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有中心方柱的石窟。属天龙山第二大窟,窟壁和方柱四周都开龛造像,周壁龛内雕有立体坐佛,龛外雕有两位比丘和两位菩萨像,方柱四面各有一组三尊坐佛。这些佛菩萨比丘像,脸型长方,颈长体态浑圆。法衣紧贴身上,没有虚空飘逸之感,衣服简洁平浅,线条不够柔和,棱角也显突出,给人以拘谨、呆板之感,具有隋代造像的固有特征。天井也不同于其它洞窟形状,而是以方柱为中心造成三角形,上面再没有什么装饰。洞外三间式门廊保存基本完整,并有残迹表明入口处曾立有一左一右两位护法神塑像。左壁还雕有下带龟趺的碑形,上面刻有文字。曰:“有周统壹,天上道消。”……“□隋抚运,冠冕前□,绍隆正法,弘宣方等”云云。显然,前句是指周武灭法,后句是指文帝复兴佛法,末尾还署“岁次甲辰年”。当是完成于隋开皇四年(584)。这里的佛像、佛龛、窟口的形状,乃至左右的力士、狮子、外壁上人字柱组合成的屋檐、圆柱、碑等造型,虽然在细部上与北齐造像有所不同,但也大体相近,这就反映了它从北齐向唐代过渡的倾向。

【 唐  代 】

第四、五、六、十四、十七、十八、二十一窟

四号窟北壁造像

四号窟西北角造像

菩萨  唐

菩萨  唐

佛  唐

菩萨  唐

五号窟西北壁造像

佛  唐

六号窟外观

六号窟东壁菩萨

菩萨  唐

佛  唐

十四号窟北壁造像

十四号窟东壁造像

十四号窟西壁造像

十四号窟北壁菩萨

佛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十七号窟外观

十七号窟西壁造像

十七号窟东壁造像

十七号窟北壁造像

佛  唐  十七号窟西壁中央佛头

佛  唐  十七号窟北壁中央佛头

菩萨  唐  十七号窟东壁右首菩萨

菩萨  唐  十七号窟西壁右首菩萨

菩萨  唐  十七号窟东壁左首菩萨

菩萨  唐

菩萨  唐  十七号窟东壁右首菩萨

菩萨  唐

菩萨  唐  十七号窟西壁左首菩萨

菩萨  唐  十七号窟东壁右首菩萨

菩萨  唐  十七号窟北壁右首菩萨

菩萨  唐

力士  唐

力士  唐

力士  唐

十八号窟外观

十八号窟东壁造像

十八号窟北壁造像

十八号窟北壁造像

佛  唐  十八号窟北壁中央佛头

佛  唐  十八号窟西壁中央佛头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二十一号窟北壁造像

佛  唐  二十一号窟北壁中央坐佛

佛  唐  二十一号窟东壁弥勒造像

菩萨  唐  二十一号窟北壁右首菩萨

菩萨  唐  二十一号窟东壁左首菩萨

菩萨  唐  二十一号窟北壁左首菩萨

菩萨  唐  二十一号窟北壁右首菩萨

菩萨  唐

菩萨  唐

菩萨  唐  二十一号窟东壁右首菩萨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晋阳又是李唐王朝的植德之所,所以,唐代在天龙山凿窟建寺也达到了高潮,先后在东西两峰共凿了18窟。其中,最典型的有第四窟、第五窟、第十四窟、第十七窟、第十八窟、第二十一窟。

第四窟是一个2米左右的方形石窟,窟内后壁上有三个火焰形的佛龛,内置三尊结跏趺坐的佛像,并有比丘相伴。左右壁上,里面为菩萨坐像,外面为菩萨立像。高度与真人相当,具有颇强的写实性。刀法细腻,尤其是对胸部和腹部肌肤的刻划,不仅纤细清晰,而且姿态奔放,薄薄的衣褶圆润有致,表现了布料的柔软质地,显示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风格。

第五窟是一个小型石窟,由于整面正墙已不复存在,原布局及雕刻已不可考。仅两尊坐像尚存,分别雕刻了一尊主佛和菩萨。

第六窟规模较小,呈方形,内有九尊雕像。在三壁分别设有一尊主佛,端坐中央,菩萨与弟子立于两侧。从石窟外部入口处尚存残垣可见,此处原有两尊护法神立于左右。石窟前方存有小型门廊。

第十四窟的平面布置与第四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后壁主尊为倚像,胁侍为站立的菩萨。其菩萨立像还比第四窟比丘立像的身体更有曲线感,更加豪放,其胸、腹、大腿和手的雕法尤为引人注目。天井为穹窿状,中心刻有莲花,表面涂有白粉,上面还画出帷幕和云纹形状。其刀法洗练娴熟,线条柔和圆润,造型更加生动活泼,显然比隋以前的石刻造像精美多了。

第十七窟的后壁有三尊佛像,左右两壁各有五尊佛像,这十三尊像聚居一堂,显得十分壮观。尤其是六尊胁侍菩萨像,也与主像大小相近,作半跏思维状,看去实在气派。左壁上的主像为端坐在须弥座上的弥勒佛,右壁上的主像为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阿弥陀佛,后壁上的主像为端坐在束腰须弥座上的释迦佛。在这一点上,与北齐第十窟的配置相同。但其佛像肉体丰满,刻划细腻,线条深刻,显得健壮敦实,似为唐初杰作。其中菩萨像,胸宽腰细,姿态优美,显得俏丽轻盈。窟外左右,还雕有力士像,筋骨分明,刚劲有力,反映了唐初国富兵强的欣欣向荣景象。

第十八窟也有十三尊佛像,只是后壁和左壁皆为五尊,右壁已毁,但从残迹看来,似为三尊佛像。其佛像坐姿极似真实人物安然闲坐,在轻薄如纱的裙裾、彩带的衬托下,更显得肌肤丰润,富有弹性,是唐代写实风格的典型之作。该窟的特点是,左右壁间以三道弧券连成一个大龛,每个角上还刻出承担天井的梁和一斗三升,天井上还有两只凤凰围绕着的莲花图案,简洁大方,十分充实。

第二十一窟的形式与第十八窟相似,正壁尊像的头高40厘米,雕凿精致,头束高髻,面部丰润,些微的动态和肌肤的弹性都表现得十分得体、逼真,俨然是一位女子的肖像,充分表现了唐代写实技巧的高超造诣。其各个尊像下垂的衣裙都是搭在莲座的莲瓣前面,而胁侍菩萨的莲座则是坐垫式样。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发展趋向。

九号窟弥勒佛

九号窟十一面观音与胁侍菩萨

九号窟文殊菩萨

九号窟普贤菩萨

天龙山最宏伟壮观的石窟是第九窟,窟前现为漫山阁。漫山阁的外表为四层重檐歇山顶,内为三层楼阁,是1985年在明代基础上国家投资100余万元重建的。现在上层为弥勒坐像,下层为十一面观音像,文殊、普贤分侍两旁。弥勒像高8.8米,虽然左臂右手已毁,但仍为天龙山石窟群中较完整的雕像,所以还是十分珍贵的。他体态丰满,妙相庄严,眉目修长,两耳垂肩,口角分明,颈部还有三条颈线,衣纹流畅,质地柔软,以透体法表现了体态的起伏虚实,显得静中有动。下层的十一面观音像更为出色,男体女态,既体现了她的本来面目,又具有了妇人的慈悲心肠。她右腿微弯,臀部略向左扭,重心移到了左腿,显得谦逊自然。她罗纱裹身,项配璎珞;臂带宝钏,腕着手链。身披飘带,珠光宝气,十分华丽。从其透体罗纱看去,显得温文尔雅,富丽多姿,具有颇强的感染力,是我国石雕造像艺术中的瑰宝。著名的雕塑家傅天仇和钱绍武认为,这尊十一面观音雕像,堪称世界之最。文殊专司“智德”,普贤专司“理德”,文殊骑着狻猊,普贤骑着白象。文殊头戴五髻宝冠,表示内证五智。左手执青莲花,上放般若经卷,表示般若之智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表示般若利剑可断一切无明魔鬼。普贤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花,上有宝剑,右手伸掌。这两尊塑像庄重肃穆,表现了他们深沉恬静的性格。两头坐骑,提耳凝神,威武雄壮,显示了它的强大威力。惜三尊造像的头也遗失,现在能看到的为后补。在这三尊菩萨像的后壁,还有许多浮雕小佛,这些小佛手作施定印,盘腿端坐于枝干相连的莲花座上,构成了“三大士”的衬景,达到了以繁衬简的效果,令人产生一种崇敬信仰之情。

【 天龙山石窟造像流失背景 】

天龙山石窟仅有少数记录及史籍记载了这些洞窟的年代。虽然出资修建佛窟的施主多会刻石碑撰文做传,但是多数天龙山石碑已不存。其中,第八窟前的石碑仍可辨认,记录了其建于隋584 年。第二块石碑位于第十六窟入口处,可能为北齐所造,但是大部分碑文已不可考。另有一块独立的石碑,经鉴定为公元975 所造,属唐覆灭后,五代十国中的北汉国遗迹。碑文中记载了修复和翻新一座大型木质结构的过程,即供奉着大型弥勒佛和其他石雕的第九窟。其中提及在天龙山寺院修建一座大殿,并浇筑铁质千佛像之事。由明代重修佛寺的记载可见,最后的石窟兴修于十六世纪。

天龙山石窟在明朝的时候逐渐被冷落,清朝晚期除了附近寺庙的僧人和居民外,曾经辉煌的石窟群已经不为外人所知。

1918年,有一批日本人来到天龙山进行学术考察,带队的是东京大学东洋建筑史的权威关野贞。来中国之前,关野贞对天龙山石窟虽有一些了解,但他并不知道天龙山石窟的具体位置,后来查阅了中国地方志,有关天龙山石窟的记载后,才确定了石窟的具体位置。当关野贞看到天龙山的佛像后,曾感叹它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关野贞一行人,首先对石窟进行逐个探查。两座东魏窟和三座北齐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龛的形制,东魏尊像组皆三尊像,为正壁释迦、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的三世佛。西魏改为五尊像,倚坐的弥勒佛改为交脚坐的弥勒菩萨。东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实、简洁,乃“秀骨清像”的风格。北齐像减了动感,重在形体结构的雕造,雕塑语言臻于完美。同时,还可以看到龛形和窟形上对于建筑结构的关注,相当精确地再现当时木构建筑的原貌,是北齐遗留的唯一建筑实例。

1921年,关野贞将他的调查报告在日本的《国华》杂志上发表,随后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学者也纷至沓来,对中国天龙山石窟进行多次考察,大量详尽地记录了石窟当时的具体情况。一时间,学者、收藏家、艺术商人及博物馆专家皆认可了其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也正是这些考察和有关石窟的大量学术报告及图片的发表,引来了一场石窟劫难。

1923年,也就是关野贞发表天龙山石窟报告后的两年,一群日本人来到圣寿寺,找到了寺庙僧人净亮和尚,希望净亮和尚能配合他们盗运天龙山石窟文物。天龙山地势特别,尽管有山中小道,但却陡峭崎岖,只有一条修建相对平缓、有石阶的道路方便上下,圣寿寺便建造在这条上下往来石窟群的必经之路上。日本人如果要成批运走这些石雕佛像,没有圣寿寺的配合很难达到目的。

根据后来有关资料记载,日本人先是付给净亮和尚10根金条,但净亮没做任何表态。日本人后又拿出10根金条,净亮只说了一句话,我一个人是搬不动的,于是日本人又拿出1000块大洋。从这一刻开始,净亮就不再是佛门弟子了。

最先切割的是二号窟,北壁龛内一座佛,龛外两座菩萨;东壁龛内一座佛,两座菩萨,龛外两座供养人;南壁两座浮雕罗汉,就连窟顶的浮雕莲花和4个飞天也没有放过。一批批切割下来的佛像、佛头、壁画被立即运到当时的北平,放入到山中商会的仓库。到1924年大部分洞窟的头像几乎被割盗一空,较小洞窟的佛像则被整体盗走,只有九号洞窟的摩崖大佛因为尺寸巨大,难以运输才幸免于难。所有切割的佛像皆是对照关野贞等人发表出来的图片下手的。

据统计,不过一年,天龙山流失海外的佛像150多件。山中商会曾经还在海外举办了天龙山佛雕艺术品展览会。之后,散佚海外各处,现仅部分雕像可加辨认确系出自天龙山哪个窟室。如捐出藏品的哈佛大学辖下福格美术学院的集藏24件天龙山雕像,其中的19件为第二窟和第三窟作品,日本东京根津的嘉一郎藏8件天龙山早期头像。而天龙山的唐窟精品,亦不乏人收藏。威斯罗波捐给福格美术学院2件第十七窟天王头像,费城的宾州大学博物馆有2件唐代早期天王全身塑像,日本东京的根津美术馆,为全世界集藏唐代天龙山石窟名品最多的收藏单位,计28件唐代头像和浮雕残件。

——————————  END  ——————————

(0)

相关推荐

  • 喜仁龙镜头下的天龙山石窟

    流失海外一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一亮相春晚就引起热议.该佛首1924年被盗,是2020归国的第100件文物. 1922年3月,日本人外村太治郎拍摄的天龙山第8窟. 天龙山第16窟.17窟的 ...

  • 常青|太原附近的雕凿壮举

    图1: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外景 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特别是在中古时期,许多帝王都是在这里成就了自己霸业,进而一统天下的.公元532年,身为大丞相兼渤海王的高欢,在晋阳(即太原)设立了 ...

  • 全面盘点天龙山石窟造像

    二十年代的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与云冈.龙门石窟的高大宏伟不同,天龙山石窟更以其造型娴熟.比例适当.线条柔和.雕刻精美而著称. 1922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常盘大 ...

  • 亮相央视2021年春晚的天龙山佛首是什么来历

    ▌从日本追索回国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佛首,曙祥摄于鲁迅纪念馆 2月11日晚,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现身,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这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 ...

  • 举世瞩目:天龙山石窟造像惊现邦瀚斯2021秋季亚洲艺术周

    2021年春晚特别节目 <国宝回家> 使天龙山石窟在百年后 再次推向世人 而今 邦瀚斯2021秋季亚洲艺术周 即将拍卖的天龙山17窟菩萨造像 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https://ww ...

  • 云门山石窟:超尘离梦,云门仙境

    如果不是冬天大雾,站在驼山之巅是可以看到云门山的.云门山与驼山隔着瀑水涧遥遥相望.云门山主峰曰"大云顶",曾有大云寺,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 ...

  • 被盗卖的天龙山石窟

    这尊砂岩石雕菩萨像以逾231.25万港币成交,这件佛像被认为来自天龙山石窟. 日前,香港苏富比一场拍卖中,一尊砂岩石雕菩萨像以逾231.25万港币成交,然而在拍卖结束后,关于这件佛像有可能出自天龙山石 ...

  • 痛心!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响堂山石窟造像(全)

    响堂山石窟是一组从石灰石崖体中所开凿出的佛教石窟群,位于今日河北省南部峰峰矿区和农业区,分为北响堂山和南响堂山.位置偏北的北响堂山拥有皇室资助开凿的最早和最大的三个石窟,而南响堂山由七个较小的石窟所组 ...

  • 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响堂山石窟雕像,每一件都具有历史意义

    响堂山石窟是一组从石灰石崖体中所开凿出的佛教石窟群,位于今日河北省南部峰峰矿区和农业区,分为北响堂山和南响堂山.位置偏北的北响堂山拥有皇室资助开凿的最早和最大的三个石窟,而南响堂山由七个较小的石窟所组 ...

  • 天龙山石窟造像是如何流失的

    十号窟西壁造像 天龙山石窟仅有少数记录及史籍记载了这些洞窟的年代.虽然出资修建佛窟的施主多会刻石碑撰文做传,但是多数天龙山石碑已不存.其中,第八窟前的石碑仍可辨认,记录了其建于隋584 年.第二块石碑 ...

  • 世界之美——散落世界各地的人们

    前几天我们跟着JIMMY NELSON的镜头观看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部落人的服饰,今天我找一些他拍摄的其它一些人民,因为地域关系,我们从未知这些人的存在,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处. Marken是Markerm ...

  • 《聊斋全图》是描绘《聊斋志异》故事情境的连环画,散落世界各地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多为狐仙鬼妖题材短篇故事.此<聊斋全图>是描绘<聊斋志异>故事情境的彩绘连环画,全套共约九十册(散落世界各地),本文归档奥 ...

  • 他们拿走了一切,丢下了遍地散落的人心,谁来将其拾起,重铸一个新的世界呢?

    最近,大家应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多地人才政策升级:放宽落户及购房.租房补贴吸引人才>,内容不外乎是这样的:近月来,南京.郑州.长沙.三亚.苏州.南宁等多地密集发布人才新政,被外界称为 ...

  • 世界艺术|郑州开元寺宋代造像

    世界艺术|郑州开元寺宋代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