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崔坝镇滚龙坝村,被专家确认为土家族原生态民俗的活化石。图为至今保护完好建于明末清初的滚龙坝向家祖屋。

龙坝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内,是以土家大姓向氏家族居住为主的自然小村落,也属恩施州“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之一。

   该村坐落在山间小平地,左有"黄龙"尖龙河,右有“青龙”洋鱼沟,如滚龙滔滔汇流入天坑,源源不断地保佑着向氏家族的绵延子孙,由800年前的独姓落业、四房发达,成为今天200余户,800余人的小居聚、大杂居的民族村落而得名。
  村内现存有明清古建筑及有保护价值的近现代建筑群3处13个、房屋200多间,建筑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70%保存较完整。主要类型是木构、砖、石混合而建的四合院式天井屋,四周以墙体围合“回”字型;有的两山施以封火山墙,墙帽有装饰浮雕及彩色纹饰,屋顶有悬山和硬山两种形式。如茅坎山建筑群中的“四房屋基”。

旅游集锦

一直走过“水口”尽头,转过山脚,柳暗花明又一景。只见那弯弯山坳的腰间,略略舒展,飘下淡淡的翠袖,浅渲浓点出一幢木屋,两只小犬,三株桃花,六挂灯笼,在墨青的山崖和沉绿的林雾间闪现出惹眼的红艳,早春的阳光下,透出湿润的清丽和盎然的生机。当晨曦点亮群山袅袅升腾的白雾,滚龙坝村——这个藏身于三峡莽莽群山中的鄂西土家族山寨,在此起彼伏的雄鸡高歌中醒来。迷人的魅力,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恐怕也要稍逊一筹呢。

滚龙坝是一个以土家向氏家族为主的村落。它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东南部,面积不过5平方公里,留存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传统及颇具规模的明清时期建筑。这里山青水秀,尖龙、洋鱼两河穿行坝间,旱时卵石突兀,雨时山水暴涨,一清一浑,交汇注入天坑,如双龙翻滚,滚龙坝因此得名。

滚龙坝村四面环山,林木葱茏,古树参天,山峰独秀。村中房屋建筑庭廓烟树,院落棋布,古朴雅致、雾霭迷蒙。四周山势形成了东有青龙是瞻(青龙山),西有天马辔鞍(马鞍山),北有猛虎下山(黄家岩),南有五凤朝阳(五峰山),中有文笔调砚(宝塔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土家建筑★

滚龙坝留存有相当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依山建有土家特色的“吊脚楼”反映了土汉文化的融合,彼此生活渗透。

●石狮子屋

三门九排间多厅进砖木结构建筑,分左中右三屋。中屋为石门,门两边墙上各饰一石狮头,头前踞立清道光十八年打造石狮一对,故有石狮子屋称谓。该屋三进十房、两天井;后设花园,花园后设四间雇工住房,二进为亭子屋,抱厅前大厅过去设为向氏祠堂。右屋出檐木门,七进十五房五天井,二进为亭子屋,六进设两个对称的小亭子,后设花园,右侧十余间围屋。左屋五进十一房、二天井,天井两侧设对称小亭子,左侧设十余间围屋。三屋间有风火墙隔离,但在一、二进间设有石门,形成横向通道,居住之人不出屋可相互走动。中左屋为清进士、候选学正堂向致道居住,右屋为清武进士、蓝翎都司向发道修建。整幢房屋除左屋前二进及中屋亭子屋毁塌,余保存较好。风火墙画和石、木雕刻古朴精美。

●老屋。位于茅坎山中段,三正房、一头两厢房的“钥匙头”木结构建筑,今左边正房及厢房拆毁,堂屋与右边正房保存基本完整。传为明代滚龙坝向氏到此最早修建的房屋。

●并墙屋。位于老屋右侧,石门、正三房、单天井、两边围屋、围墙组合的砖木结构建筑。今剩门墙、石门及门前石鼓。传建于老屋稍后。

●四房屋基。位于茅坎山脚坪坝边沿,前三房、后三房、四侧房四合天井式砖木结构建筑,保存基本完整,风火墙高耸,石柱础、门扇、窗扇等雕花古朴繁杂精美。建地并墙屋之后。

●长街檐屋。包括三石门、三进、前九房、后九房、八侧房、三抱厅(亭子屋)、四天井、后花园、两头十多间围屋组合的砖木结构建筑,为滚龙坝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屋场之一,因成长条形,故有长街檐之称。除右侧围屋、抱厅拆毁和前屋中门改建新房,其余保存较好。风火墙残留壁画依然鲜艳夺目,石门、石鼓、天井石栏板、石水缸和门窗雕刻生动活泼,门墙出檐砖砌花牙别具特色。建于四房屋基后。

●老学堂屋。位于长街檐下,一字形连五间木结构建筑,为向氏族人所建学堂,保存基本完好。

●中村建筑群。中村建筑群大多为向甲三屋。位于长街檐屋左侧山下坪坝边沿,石门、前六房、后六房、八侧房、两天井、两边围屋组合的砖木结构建筑,除围屋与左边侧房拆毁,余保存较好,石门、石柱础、门窗等雕刻精美。左房堂屋大门为拱形门楣,镂雕花饰,很有特色,建于清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