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化】抉择,并没有想象中难

小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他是广告学里的学霸,还未毕业就已有巨头广告公司的实习经历。每当他面对广告,都如打了鸡血一般,创意频出。他希望到广告公司就职,发挥自己的创意才能。而经历过下岗裁员的父母却坚决反对。在父母眼中,不是体制内的工作都是不务正业。
小明几度失眠,与自己的内心做着抗争。最终,他选择了父母希望他从事的工作,报考了公务员。他本身就有很好的学习功底,经过几个月的准备,顺利考上了省里的公务员。虽然说他属于基层单位,但却率属于省里。
刚到单位时,小明意气风发,施展自己的才华,颇得领导赏识。用了五年时间,就晋升为副科长。由于他极具写作才华,省领导有意栽培他,将他借调到市里。在大家眼中,只要他肯努力,肯吃苦,调到市里工作是迟早的事。那时他27岁,有着做一个于人民有用的官的愿景。
当他来到新工作环境时,一切都是陌生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忙琐碎的工作,扑面而来。小明被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开始怀念基层的生活,闲适、小有权力。于是他主动申请回到基层,做他的小领导。又开始了得心应手的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赏识他的老领导调离,新领导的做事方式与小明格格不入。同事也有大的变动,曾经的团队合作变成了孤军奋战,让他有些错愕。由于他对新领导带着些许偏见,已失去了原先工作的热情。渐渐的做得最多的事是为领导修改演讲稿。
小明开始感慨怀才不遇,在夜深人静时悄悄问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当初如果坚持去广告公司上班,或许现在已经是位很优秀的创意总监了吧?如果当初不申请回基层,或许早已在市里站稳脚跟了吧?
小明的选择并不是错在没有去自己喜欢的广告公司上班,也不是错在申请调回基层。他是走入了迷途,已经忘了自己的大方向,把过程当成了结果。这个时候,无论他怎么选,路都会越走越窄。
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衣食无忧,而是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出一份力。如果时刻记得初心,就不会纠结于该回到老家安稳一生,还是到大城市闯荡一番。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学习知识,只要能习得新的思维方式,谁还会纠结考研是否成功呢?
想起范仲淹先生的故事,他入朝为官,曾多次遭贬谪,但每一次贬谪他都不为之愤懑。先生为人坦荡,心胸宽广,于他而言,无论在朝在野,都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宋朝名士,亦是名将,只要国家需要他,无论让他身居何位,都能欣然接受,并将事情做到最好。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朝大方向努力,坚持做对生命有益的事,就不会在意一时的苦乐,也不会再纠结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答案早已在你心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