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趣的概念理解活动-建构主义隐喻
在培训中我使用到了“建构主义”这个概念,从参训老师的面部表情中我看到老师们对这个概念的困惑和不理解。为了能够让老师们理解这个重要的概念,我让他们课下搜集阅读“建构主义”资料,并在理解资料之后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行为、方式或现象来隐喻“建构主义”这个概念,答案出来之后感觉特别有趣,现将部分答案分享给大家。(分享的老师们是2018国培正定小学语文1班的参训老师们,在此感谢老师们的分享!)
1、我觉得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猴子吃坚果来描述。猴子原有的知识经验是,1知道坚果是美味的,2石头是坚硬的。为了能够吃到坚果猴子开始思考,组织、加工已知的信息,最后在大脑中建构起新信息,用石头砸开坚果就可以吃到美味的果实。
2、建构主义在生活中的体现就好比一个人从不会做饭的小白到热爱做饭的小厨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单菜品学习,慢慢积累下来通过对比,归纳,总结,触类旁通的解决各种菜系,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3、通俗地说,小孩在父母帮助下搭简单的积木,形成了经验和知识的基础,小孩再看说明图(不一定是文字的说明书)就能建构比较复杂的积木房屋。 孔子的举一反三也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4、由此我想到了平面几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对称轴的知识,简单的知识讲解不如让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动手,小组合作,亲自实验,记忆的更牢固,运用的更自如!
5、我把“建构主义”理解成“魔方”。因为建构主义理论图式的概念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看待事物就好比看魔方,魔方有很多个面,视角不同,看到的面就不同,思路不同,看到的性质也不同,也就是说各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视角不同看到了不同的“面”。我也想把它比作复原魔方的方法:每个人的魔方上被打乱的魔块千变万化,位置都有不同,你所用的方法也会不同,哪怕你和他人的魔方被打乱的一样,在复原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你可能又会有新发现和新方法。就比如在复原魔方第一阶的时候,其他同事都是根据固有的图示方法进行复原,但我是根据小时候对魔方的认知来操作的。
6、我觉得建构主义在学生阅读课外书中能体现出来。比如说,孩子们拿到一本课外书时,可能感觉较新鲜,左翻右翻,不知道从哪儿看起,这时候,老师就会告诉他先看题目,在再看目录,看序言,最后再看内容等等。过了几天,他就会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在书上划下一些好的词,好的句子,老师就会告诉他可以,然后再过了几天,他就会问可不可以把划下来的词句子写到本上等等,这样一步一步的他就会根据老师讲过的知识,然后经过自己的实践,最后形成自己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7、我理解的建构主义是一个平衡到不平衡再到达一个新的平衡的过程,就像是婴儿吃饭,首先他看到周围环境中出现这样的场景,就会模仿尝试,试图把东西塞进嘴巴里吃,不管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当随着年龄增长,环境影响,他就会觉得为什么别人会用筷子,为什么我会弄到衣服上,这是心里上的一个不平衡,这个时候他就会再次尝试摸索,经过反复练习是自己拥有一项新技能从而在学习吃饭这件事情上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8、我觉得建构主义跟生活中孩子们搭积木的游戏很相似。 孩子们对积木的形状,数量,颜色有感性的认识,要搭建成一所房子时候,就会把印象中的房子的样子和积木的形状颜色数量进行重组,怎样摆放,怎样保持平衡,怎样搭配,不断调整,直到搭建成功为止。搭积木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
9、我个人认为建构主义类似于生活中的盖房子。要想盖的房子牢固,首先必须有一个扎实的地基框架。之后通过努力地摸索在脑海中设计出一幅整个房屋的蓝图。最后把这幅脑海中的蓝图在原有地基的基础上用一砖一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整个过程就是建构主义。
10、就好像孩子婴儿时期听到音乐会高兴,大一些时看到别的孩子跟着音乐扭一扭,跳一跳,他也跟着学做相同的动作,再后来他听到音乐会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会自己创新。
11、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儿子一岁多的时候从来没有被烫过,每次接触到烫水、刚出锅的饭或者火苗,我都告诉他:这个烫手,不能摸。但是他并不理解,经常想伸手触摸,都被我阻止。直到有一次不小心打翻一杯热水,经历了被烫的过程,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烫’’。从那以后再也不用我碎碎念了。类似的还有关于吃辣的食物,被动的告知不如亲身经历,经历过辣的刺激,再遇到辣的食物就敬而远之了。
12、建构主义像教小孩子唱歌一样。教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会自己唱世上只有爸爸,爷爷,奶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