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剂控制指标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悬浮剂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

编辑
编辑

1、组成和外观

应由符合标准的农药原药、助剂和水加工制成,外观应是可流动、易测量体积的悬浮液体;存放过程中可能出现沉淀、但经手摇动应能恢复原状,不应有结块。

2、有效成分

有效成分含量允许波动范围表

编辑

说明:

▲X为g/kg或g/L,(20±2)℃;

▲允许波动范围,考虑了生产、取样和分析中存在的偏差;

▲当以两种方式表示分析结果的极限值,发生争议时,以g/kg作为仲裁方法。

3、相关杂质

定义:指与农药有效成分相比,农药产品在生产或储存过程中所含有的对人类和环境具有明显的毒害,或对适用作物产生要害或引起果产品污染,或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或引起其他不良影响的杂质。

▲目的: 为了限制(除水或不溶物外)含量,这些原药可能会在原药或制剂配制或使用过程中增加风险,或对制剂的药效产生不利影响。

▲要求: 规定最大允许值,采用g/kg表示。最大含量不超过有效成分的X%

▲说明: 相关杂质可能来自于一些助剂或制剂加工中的污染物;相关杂质的检测平均值不能超出规定的最大限量值。

4、酸度(或)碱度,pH值范围

▲制剂的物理性质(溶解性质);

▲目的:减少有效成分潜在的分解、制剂物理性质的降低和对包装容器潜在的腐蚀;

▲测定方法:

①CIPAC MT 191制剂的酸碱度;

②CIPAC MT 75.3测定pH值;

③GB/T 1601-1993,蒸馏水pH值:5.5-7.0;

▲要求:酸度或碱度以%的硫酸或氢氧化钠表示,不考虑实际是以哪种酸或碱存在:pH值需规定上下限,注明测试温度。

5、悬浮率

▲制剂的物理性质(分散性质);

▲目的:保证有足够量的有效活性组分均匀地分散在悬浮液中,施药过程中药液是均匀的混合液体;

▲测定方法:CIPAC MT 184

▲要求:FAO一般要求有效成分的悬浮率不低于60%,加速贮存试验前后进行,试验采用CIPAC标准硬水D,在(30±2)℃的水浴中进行。

6、倾倒性

▲制剂的物理性质(流动性质);

▲目的:保证制剂能够容易从容器中倒出;

▲测定方法:CIPAC MT 148.1悬浮剂的倾倒性;按GB/T 31737-2015农药倾倒性测定方法测定;

▲要求:倾倒后残余物小于5%,洗涤后残余物小于0.5%。

7、持久起泡性

▲制剂的物理性质(表面性质);

▲目的:限制产品在喷雾器械中产生的泡沫量;

▲测定方法:CIPAC MT 47.2悬浮剂泡沫的测定;按GB/T 28137-2011农药持久起泡性测定方法进行;

▲要求:通常1min后最大泡沫量不超过60mL;

▲说明:试验中所使用的样品量应该是供应商推荐的产品的最高使用浓度。

8、湿筛试验

▲制剂的物理性质(微粒和附着物性质);

▲目的:限制不溶颗粒物的量以防止喷雾时堵塞喷嘴、过滤网;

▲测定方法:CIPAC MT 185湿筛试验;按GB/T 16150-1995中“湿筛法”进行;

▲要求:75μm试验筛上的残留物不超过2%。

9、低温稳定性

▲制剂的贮存稳定性;

▲目的:确保在低温期间,制剂的分散性、颗粒性质等物理性质无不良改变;

▲测定方法:CIPAC MT 39.3低温稳定性;按GB/T 19137-2003中的“悬浮制剂”进行;

▲要求:低温贮存后悬浮率和湿筛试验符合标准要求;为抽检项目,正常连续生产条件下,每3个月进行一次;

▲说明:主要问题是沉淀或分层,恢复至室温搅拌后,制剂的初始性质必须能够保证。

10、热贮稳定性

▲制剂的贮存稳定性;

▲目的:确保在高温贮存时对产品的性能无不良影响,并评价产品在常温下长期贮存时有效成分的含量及相关物理性质的变化;

▲测定方法:CIPAC MT 46.3加速贮存试验;按GB/T 19136-2003中的“液体制剂”方法进行;

▲要求:在24h内完成对有效成分质量分数、pH值、悬浮率、倾倒性和湿筛试验的测定,热贮后有效成分质量分数降解率不大于贮前质量分数的5%,其他指标结果符合本标准要求为合格。为抽检项目,正常连续生产条件下,每3个月进行一次;

▲说明:一般情况,(54±2)℃,2周,替代条件:(50±2)℃,4周;(45±2)℃,6周;(40±2)℃,8周;(35±2)℃,12周;(30±2)℃,18周;

▲从出厂之日起,保质期至少为2年,不建议制剂产品贮存超过2年。

11、分散性和自发分散性

▲制剂的物理性质(分散性质);

▲目的:保证制剂在用水稀释时迅速分散;

▲测定方法:CIPAC MT 160悬浮剂的自发分散性;

▲要求:通常,分散性≥80%

12、粒度范围

▲方法:方法一,目测法,借助显微镜观察统计,计算出该悬浮剂粒径的算术平均值,具有相对的准确性;方法二,精确的测定方法是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

13、粘度

▲制剂的物理性质(流动性质);

▲目的:保证制剂有适合使用的粘度;

▲测定方法:CIPAC MT 192旋转粘度测定法;按NY/T 1860.21-2010中方法测定。

14、热贮转常温

▲热贮14天,转常温3个月;

▲吸水率、粒度变化、有无晶体析出。

15、冷冻-解冻循环稳定性试验

▲室温(20±2)℃和(-18±2)℃之间4个循环;

▲每个循环为结冻18h,融化6h;

▲下列指标应符合标准要求:酸碱度和pH值范围、倾倒性、自发分散性、悬浮率、湿筛试验。

16、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

▲喷雾药液的物化性质;

▲农药悬浮剂通常采用兑水喷雾的方式来使用。但在田间稀释使用时,因为液滴反弹、流失、漂移和飞行中的蒸发等因素会造成损失,同时由于药液往往不能在植物叶片上形成良好的润湿,粘附在指定靶标上的药液仅是少部分,加之不良的渗透、吸收或分配,造成药液流失严重。因此控制药液流失、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是常规喷雾技术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悬浮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稳定性问题

▲配方研究问题

▲生产中的问题

▲质量管理

▲应用

稳定性问题

▲沉淀、絮凝、结块、晶体长大

▲理论基础薄弱应用:

  • 分散、稳定机理

  • 流变学行为

  • 晶型研究

▲悬浮剂理论基础

1.悬浮颗粒间的沉降作用

编辑

式中,V为粒子的沉降速度(cm/s);p1为粒子的密度(g/cm3);p为分散液密度(g/cm3);d为粒子的直径(cm);

为分散液的粘度,g为重力加速度(cm/s2)。

粒子的沉降速度V与粒子的直径d、粒子的密度与分散液的密度差(p1-p)成正比,与分散液的粘度

成反比。在影响粒子沉降速度的三个因素中,想要得到稳定的悬浮体系,需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2.悬浮颗粒间的聚结作用

2.1 一个胶体的所有稳定性都将取决于体系相互作用能量曲线的有效形式,即吸引能和排斥能两项之和与粒子分离距离的函数;

2.2 颗粒间的聚结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将悬浮剂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归结为范德华作用、双电层作用和位阻作用。

3.空间稳定理论

3.1 在微粒分散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高分子聚合物或缔合胶体时,可显著提高体系的稳定性;

3.2 高分子化合物的稳定性作用:高分子吸附层存在,产生一种新的斥力势能-空间斥力势能以及范德华力引力势能和静电斥力势能。总的势能为VT=VR+VA+VS,VR-静电斥力势能、VA-引力势能、VS-空间斥力势能;

3.3 空间稳定性因素又受到吸附高分子的结构、分子量及吸附层厚度、分散介质与高分子的溶解性等因素有关。

4. Zeta电位研究

4.1 颗粒表面相对于介质本体处的电位差成为表面点位,剪切面位置相对于介质本体处的电位差称为Zeta电位,可通过电位仪测出;

4.2 当颗粒的Zeta电位最大时,颗粒的双电层表现为最大斥力,使颗粒分散;当粒的Zeta电位等于零时,颗粒间的吸引力大于双电层之间排斥力,颗粒团聚而沉降。

5.流变学研究

5.1 流变学是研究物质的流动与变形的科学;

5.2 农药悬浮剂的长期物理稳定性问题在流变学上表现为非牛顿流体的性质,与其流变特性有关;

5.3 农药悬浮剂的流变性直接影响其物理性质,理想的农药悬浮剂应具有剪切变稀的假塑性特性,具有适宜的触变性;

5.4 农药悬浮剂的流变性主要取决于农药颗粒与助剂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分散剂。

生产中的问题

1.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1.1 原材料的质检

1.1.1 了解原药的理化性质、毒性、来源、规格的批次稳定性、贮存条件;

1.1.2 助剂的理化性质、毒性、COA和MSDS、贮存条件、加热条件

1.1.3 增稠剂是否提前配制以及贮存条件。

1.2 小试配方及包材的重复验证

1.3 交叉污染的风险评估

1.3.1 生产装置的设计,构型要易于清洁、拆卸,并进行隔离,生产装置之间的隔离是污染预防的关键;

1.3.2 建立完整和精确的品种更换、清洗方法和产品质量合格的生产记录,并妥善保管;

1.3.3 形成有效的清洁程序,具有较好的清洁水平,残留小于100ppm;

1.3.4 设备及砂磨介质是否及时、彻底;

1.3.5 同一个生产装置上集中生产可使用在同一作物上的高活性产品、调整生产的生产顺序等。

1.4 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4.1 投料速度和搅拌速度,避免结块;消泡剂的加入;

1.4.2 粉尘的浓度是否有爆炸风险;

1.4.3 配料过程中剪切搅拌温度控制在25℃以下,确定相关参数;取样分析含量和粒度;

1.4.4 砂磨速度和温度的控制,确定相关参数;取样分析含量和粒度;

1.4.5 制剂的全项指标检测;

1.4.6 清洗水的留用和贮存条件。

质量管理

1.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2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3 大包装制剂的质量控制;

1.4 分装前的质量控制;

1.5 成品的质量控制;

1.6 控制的技术指标

1.6.1 粒度;

1.6.2 粘度;

1.6.3 分散性。

应用中的问题

1.1 水质和水温的影响;

1.2 施药器械的影响;

1.3 不同剂型成品的混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