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你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吗

培养一个具有健壮的体魄、开放的心灵、健全的人格的下一代,比单纯培养一个高智商的孩子更为紧迫。本文用实例告诉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有时,您的一句肯定、理解的话语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那些看似听话的孩子也有许多家长所不知的烦恼。

信任的力量

童欣9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一切都是那么出乎意料。在这之前整整24小时,这个男孩子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恐惧和焦虑中,不能自拔,上课总是分神,下课不说不笑,回到家里饭也不想吃,但是就在那一瞬间,他的心情转阴为晴,体会到一种真正的喜悦。

童欣现在已经32岁,还对那个瞬间念念不忘:“这件事可能妈妈已经忘掉了,可它给我的印象很深。”

那时候他在读小学三年级,是个性格温顺、学习优秀的孩子。老师把他挑出来做班干部,以为他能成为全班同学的模范,一点也没有想到他也是个孩子,偶尔也会淘气。

这一天老师正在讲课,童欣和同桌同学为了一点小事争执起来,愈演愈烈,最后当堂打了一架。

“身为班干部,竟犯这种错误。”老师指着他怒吼,“很严重。很严重。” “严重”这个词,突然之间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在这孩子眼前张开。最要命的是,老师命令他回家去,请母亲到学校来。

那时候,上世纪80年代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潮流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不过,整个社会环境还是不喜欢淘气的孩子。老师总是要学生遵守纪律,服从集体,尊重老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你考试成绩不好,老师会说“你这个学生怎么这么不争气”;如果你考了个100分,老师就会说“你这个学生怎么这么容易就骄傲了”。所以,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样,童欣在那时候得到的教训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学校里面不断颁发“小红花”,提拔“小队长”,让那些听话的孩子受到鼓舞,也让其他孩子有了学习的榜样。对于那些过于淘气不服管教的孩子,老师用召见家长的办法予以惩戒,是永远不变的教育方法,几乎所有稍微淘气一些的孩子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可是老师们永远不会想到,召见家长予以严责,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有多么大。它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阴影,在孩子和老师之间造成敌意,也在孩子和家长之间造就不信任。因为家长在这种情形中通常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诚实,至少在隐瞒缺点,令自己在老师面前丢脸。孩子则会痛恨老师,也会抱怨家长听信老师一面之词。童欣回到家,忐忑不安中把事情告诉了妈妈,说老师要她到学校去。看着妈妈满脸惊讶地走出门去,他的心里特别害怕,怕老师夸大他的错误,怕同学不再信任他这个“干部”,但他最害怕的是妈妈的责骂。但是他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那个晚上,妈妈把他拉过来,对他说:“我已经和老师谈过了,我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妈妈甚至没有一句责备。“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她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和,“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就在这一瞬间,童欣在妈妈的眼睛里面看到了他所期待的东西。

这个夜晚过去18年之后,童欣获得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此后4年,他一直在希格玛大厦第五层的大方格子间里占有一个小小的角落,第五年,他搬到第三层,还拥有一个单间的办公室,这表明他的表现杰出,已经升迁。他在微软公司年轻一代的研究员中代表着杰出,也代表着责任。父亲到北京来看他的时候,带给他一个玩具,那是由几千枚大头针组成的,可以随着你的想像变换各种形状。童欣把它放在办公室的书架上,每天端详。看来,即使是在格外成功的时候,他还在精神上保持着和家庭的联系。

他说:“我觉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我的影响各占一半。学校对我的智力发展有很大影响。父母更重要的还是培养了我的性格和品质,比如怎么做人。言传也好,身教也好,父母总是在影响你。”

“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那就是宽容和信任。”他这样说,“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旧式父母和新式父母的特点:

旧式父母使孩子感到被关心,希望孩子更优秀,关心孩子的分数,让孩子做父母喜欢的事,严格,严肃,不放心,焦虑,替孩子做决定,替孩子做所有的事,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新式父母使孩子感到被尊重,希望孩子更快乐,关心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宽松,幽默,信任,随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自己动手。

我的孩子在想什么

这是一个父亲的难题:我的孩子到底想要什么?我的孩子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开心吗?我的孩子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吗?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我是在让孩子做我喜欢的事,还是让我做孩子喜欢的事?当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是让他像我,还是让我像他?

每个父母都在为自己的孩子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像自己期望的那个样子成长。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事情都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但是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可以说是最少变化的:既不胖又不瘦,既聪明又听话。幼年擅背古诗歌,少年精通数理化。既不看电视,也不看小说,但一定要会一手琴棋书画。不交朋友,不去“网吧”,脑子里面装着“名次”的概念,不是“第一名”,就是“争当第一名”。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然后不是清华就是北大。

可是这一切究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孩子的愿望,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求,常常是在一种不经意的情形之中表现出来的。父母有没有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上呢?

去年6月23日是个星期一,上海的很多父母在和他们的孩子度过一个兴高采烈的周末之后,走进办公室,忽然意识到,他们原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当日的《文汇报》刊登了一个孩子的来信,编者把它说成是“一个小学生的烦恼”。孩子名叫黄诗佳,是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按照她的父亲黄崇德的说法,她的“学习成绩不错,学得也轻松”。

看上去,黄崇德是一个很乐意理解女儿的父亲,还常常为了自己对孩子的宽松感到欣慰。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女儿竟也有一肚子烦恼”。父亲一定是被触动了,所以把“女儿的烦恼”送到了报社。

编者读罢来信,不禁感叹:“我们许多做家长、做老师的,常常为孩子想得很多,却并不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女儿的烦恼是用一连串“我”写出来的,字里行间压抑着不可遏止的激情和渴望:我,是学生。我,是儿童。我,是个喜欢看书、画画、玩电脑的女孩。我……只想说:“我要玩,我要看,我要画!”我,不想整天在家。我,不想你们帮我辅导。我,不想做那没有“长处”的孩子,不想……

我,并没有感到学习压力大,但我感到:我不想做那长不大的孩子。我想用一点儿自由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画画、去公园玩……不想作业一做完,只能看半小时电视,只能读英语,只能做数学练习题。我只想能看我喜欢的动画片,不用等到每晚6点,只想在童话里遨游,只想玩够电脑游戏,只想做我喜欢的事。

我,不是机器人,一切按你们设计的“程序”做。

我,想双休日没事就出去玩,不想在家里读我已背得“滚瓜烂熟”的英语,我只想在家里看那“囫囵吞枣”的图书。我,要出去玩,哪怕我胆子太大闯了祸,也由我承担。

我,要大声叫喊:“让你们解放我的眼睛,解放我的嘴巴,解放我的双手,解放我的双脚,解放我的空间,解放……”

我,面对大山喊:“哎———真苦!”只听:“哎———真苦!哎———真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