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岁月】-- 第二篇章 泥土筑新居(6)《 “一马离了------” 》 马云骧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科研发展献出宝贵生命的 逝者致哀!

第二篇章
泥土筑新居

    直到一九七二年底从全国各地,又有大批热血年青人离开祖籍家乡,离开世代居住的城市,相继来到三线的第45研究所。搬迁来到三线的职工、家属都是居住在干打垒土房。就连生活中离不开的厕所(现在人们都称卫生间、洗手间)也是土得不能再土了。就这样的干厕所,一两千人的生活区才只有四个。为什么?因为当时国家本来没钱又是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又要备战,又要搬迁一千多个企业和百万之众到三线。所以,当时要求先生产后生活。生活设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土打墙,青瓦房,纸吊顶,砖铺地,开小窗。有很多职工、家属竟然在这种阴湿、透风的泥土房里居住了几十年。

《一马离了------》

文: 马云骧

有一天三线搬迁办的人来到李东璧住房,一眼看到外屋、里屋两个北京牌铸铁炉子,炉膛正在燃烧的大块煤,把炉盖、靠近炉子那节白铁烟筒烧得通红,知道这是在烘烤潮湿的屋子。当来的人询问他住的怎么样时,他只回答一句:挺好!挺好!李东壁长时间是在计划科搞统计工作,好多人知道他老实巴交、不善言谈。但这次从他眼神、脸上看得出,他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他爱人从里屋走出来帮他补充:这回睡觉可以伸开腿了!他爱人这一句话叫听话的人,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天津时期,我和李东壁同在那座办公大楼里上班,他在生产计划科,我在技术科,经常和他打交道。1966年文革初期,大字报,大批判满天飞舞的年代,我离开技术科调到邸怀玉任科长的生产计划科,与李东壁同在一个科室,共事几个月,我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这个人给我的印象非常好。他在科里担任统计、兼管内勤;我负责三线建新厂用的所有“非标”设备外协加工、技术工作。每当我外出工作回来晚赶不上中午饭,我走进办公室第一眼便看到他提前给我买好的饭,摆在我的办公桌上。

他这个人不善交往,也不愿意交往,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打扫房间,然后到开水房灌满两暖瓶开水。科里有一位管计划的老魏,是办公楼里出了名的爱喝茶的人,早晨从来不吃早点,进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抓一把茶叶放进高高的玻璃杯,沏一杯浓浓的茶,一上午他一个人几乎喝光两暖瓶,中午临吃饭之前,李东壁提着暖瓶又奔向开水房。

品行纯实、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绩效真实、不事张扬的干部。其主要有五种表现:一是待人诚实守信,不吹捧、不势利,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很多人不知道李东璧搬迁之前的家境,那时他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狭小屋子里。他家原来住在天津估衣街附近侯家后归贾胡同,那里,曾经是解放前著名的商贾往来之地。由于屋子狭小,只能顺着三米墙搭一溜一米五宽铺板,到了晚上,吃过晚饭,收拾完家务,睡觉前,再把空下的半米空地搭上木板,待第二天起床后再把木板拆掉。晚上搭,起床拆,天天如此。如果不搭那几块板,大人睡觉时腿伸不开。

读到这里,你明白伸不开腿的意思了吧。

现在两间屋子了,大人、孩子分开居住,伸不开腿的事儿,成了过去的笑谈,也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想到这儿,李东壁两口子身、心格外清爽。晚饭后,经常俩人肩并肩走到大院门口外面散步,边走边望着天空刚刚出来的上玄月,迎着习习微风,李东壁边走边哼起京戏伍家坡:“一马离了西凉界------”

编者简介

  马云骧1959年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技术科组长、设计室副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技术职称: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三线岁月》前文推荐

【三线岁月】(序) --王春才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                       
1、漫漫西行路--马云骧
2、我的回家路--王文侠
3、初到建华厂--吕德宽
4、神秘的军车--马   俊
5、探亲路上--杨树田
6、搭便车--马云骧     
7、我被分配来三线--陶德华       
8、我随先生上三线--王铭声      
9、时代铸就我的人生路--熊  锋      
10、告别亲人--刘淑芳   
11、北京飞来金孔雀--马云骧       
12、神秘的建华厂--马云骧

●第二篇章 泥土筑新居

1、干打垒--周得时
2、泥土筑新居--马云骧

3、 搬入三线新居--刘淑芳

4、 “风水”建华园--马云骧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

三线精神,永传于世


◆ 每日掌灯急书 小编不澄不休 ◆

❣ 请帮扩散 请多支持 ❣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