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古物,竟是十块花岗石
大家好,欢迎来到老郭说宝。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国之重器,被誉为是国宝中的国宝。但它既不是青铜器,也不是上古时期的美玉。它外表其貌不扬,甚至黑不溜秋的,却被历朝历代视为镇国之宝。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石鼓。
石鼓的发现

石鼓的发现(影视情景再现)
时间来到公元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一位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头。这些硕大的石头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特别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一时间竟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在战火中风雨飘摇。正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听到石鼓的传闻,心生好奇,责令州府官员将石鼓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一同赏玩。

唐肃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
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叛军便逼近了凤翔,满朝文武百官闻风出逃,为躲避战祸,石鼓也被仓促移至荒郊野外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毁失”。一时间,天下人为之抱憾。
两年之后,安史之乱平定,天下文人墨客却都没有忘记这些石鼓,公元806年,凤翔的地方官吏经过多方查找,最终确定了之前掩埋的位置,又将石鼓重新挖掘出来,但苦于当时民生凋敝,官府实在没有钱财和人力将其运回,只能挖掘出来之后,就地放置。此事被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韩愈知道了,韩愈当时任职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一种官职,专门负责起草诏令,是皇帝身边的近臣。韩愈当即上书朝廷,请求转移石鼓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可惜当时的朝廷百废待兴,顾不上这等文化上的事情,解决民生问题才是当时的第一要务。所以,韩愈的奏折竟被积压了八年之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
石鼓早已沉寂千年,八年自不在话下。到了公元814年,新上任的国子祭酒郑余庆发现了韩愈落满灰尘的奏折。国子祭酒主管的就是文化和教育,所以郑余庆也是个知道石鼓利害关系的人,他赶紧再次上书,要求朝廷重视起来,应妥善保管这些先秦文化的遗产。这次上书终于有了回音,这些石鼓随即被移送到了当地的孔庙中保护起来。
但10年时间一直被弃于荒野之中,石鼓上的字迹已经开始残缺,最令人遗憾的是,一面“作原石鼓”竟不翼而飞,10面石鼓现在仅存9面。而且,这9面石鼓在凤翔孔庙之中,也仅仅只得以平安保存了90多年,随着大唐王朝的江河日下,一场比安史之乱更加猛烈的风暴即将袭来,让石鼓的命运也变得风雨飘摇起来。
十面石鼓的大团圆
公元907年,大唐帝国轰然倒塌,曾经万国来朝的宏伟盛世顿时化为乌有,空前辽阔的疆域也分崩离析,逐渐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石鼓命运多舛,在唐末战乱之中不知被什么人从凤翔的孔庙中盗走,再次消失在历史之中。直到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天下逐渐太平起来,石鼓似乎又等到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公元1022年,宋朝迎来了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有了前三位皇帝的奠基,宋仁宗得以开创属于他自己的“仁宗盛世”。他在位期间,帝国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意思就是说:宋史里记载,赵祯当皇帝对老百姓最大的恩德莫过于仁。赵祯同志当得起仁宗这个称号!
话说有一天仁宗在翻阅前朝留下的经史档案时发现了石鼓的相关记载,对遗失百年的石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仁宗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位颇有才华的书画君王,所以对石鼓上的先秦文字和文化有兴趣就不奇怪了。他许下高官厚禄,命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寻访、查找石鼓的下落。
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池知道以后,一看这不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么。在这儿插一句,这位司马池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砸缸救人的那位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赶紧展开调查,您别说,还真让他找到了石鼓的下落。原来,百年前的贼人虽然盗走了石鼓,但奈何石鼓又大又重,还多达9个,实在运不走,也就藏在了凤翔的某个地方。虽然到司马池这儿已过百年,但这些大石头藏是藏不住的,凭着一些蛛丝马迹,司马池愣是将9面石鼓给找了回来。
石鼓到手以后,本应立即上报朝廷,但司马池也是饱学之士,对这些石鼓喜爱得不得了,于是便动了坏心思。他连夜请来一批工匠,采集了一些相似的花岗石材做了一批假货,然后还画蛇添足,通过寻访到手的石鼓拓片,把作原石鼓也仿制了一面。只可惜,饱学的宋仁宗与受命而来的名家学者们很快就辨别出了伪造的石鼓。司马池先建奇功受到封赏,后又因造伪欺君而获罪。
司马池的人品虽不咋样,但培养出来的儿子司马光却恭谦刚正,不仅编撰了《资治通鉴》,做官也很有一套,最高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的级别。
话题回到石鼓上,9面真的石鼓重见天日之后,民间瞬间沸腾了。特别是经历了司马池的造假一案之后,那面消失了的作原石鼓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坊间认为其价值能以一敌九,随即便引发了豪强们一掷万金寻找“作原石鼓”的风潮。

向传师(影视情景再现)
时间来到公元1052年,一位名叫向传师的金石学家来到凤祥,因为他曾花重金求得一张叫做“太氏石鼓文”的拓本。他对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时意外发现,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但事实上,“作原石鼓”已遗失了200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问世,那么,这张“太氏石鼓文”就极有可能来自失传的“作原石鼓”。
向传师经多方探查,终于查明这份拓本源自关中的太氏家族。当他辗转来到关中之后,却被告知,太氏一家半年前死于瘟疫,房子财产也都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听闻此噩耗,向传师如遭晴天霹雳。 心灰意冷之下,随意找了个客栈歇息下来,打算隔日便离开这个伤心地。
第二天一早,迷迷糊糊地向传师被磨刀声惊醒,他寻声望去,却见一个屠夫在一块大石头上磨刀。向传师定睛一看,那块石头虽然顶部已被削去,但整体形状还是能够依稀辨认。他赶紧跑到面前仔细查看,果然在石头的下半部分找到了一些熟悉的字迹,原来,这块磨刀石,正是失传200余年的“作原石鼓”。
不久凤翔知府接到一封向传师的书信。于是,连夜调集人手赶来,护送石鼓与向传师回到凤翔。随即又将石鼓送往汴梁。向传师因寻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诸多封赏,并获得一整套石鼓文拓本。
至此,10面石鼓终得团圆。
第三次遗失

宋徽宗赵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历史上的又一位书画皇帝,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历代帝王无人能及,但治国方面嘛,大家都懂的。宋徽宗对石鼓的喜爱,比先祖仁宗更甚。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运抵京城后,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随后,又被宋徽宗搬进了保和殿朝夕相伴。
有一日,宋徽宗居然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也正是因为这些金身,给石鼓有惹来了天大的祸端。
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而10面石鼓,则因鼓身被填注的黄金而被金兵视为珍宝,伴随着被掳走的徽钦二帝一同北迁。石鼓被运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发现其价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于荒野之中。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幸好,到了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了燕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檝出身于凤翔,与石鼓同根同源,他将石鼓保存于燕京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护。此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便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转眼700年过去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打响。10面石鼓随着故宫的国宝不断迁徙,在南京短暂停留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这批石鼓又从重庆运回南京。运送途中险象环生,运载石鼓的汽车先后经历了两次翻车事故,10面石鼓险些再遭劫难。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石鼓又差点儿被蒋介石带去了台湾。飞机临近起飞时,飞行员报告说,飞机已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经过一行人的再三商讨后,这10面石鼓只好留下,终得保全。

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石鼓之一
如今,这10面石鼓,安静地放置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个专门展厅里,大家有机会去首都旅游的话,一定要去看看这组被誉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国之重器。
好了,石鼓坎坷的命运就先介绍到这儿,那么,这些石鼓上面究竟刻了些什么文字?以至于历朝历代有文化的君王都为之疯狂?石鼓又究竟是哪个时期制成的,为何要用石鼓的方式来记录文字?且听下回分解!
我是老郭,讲述有宝物的故事,和有故事的宝物,记得点点关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