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火”的夏季,需要“咸,甘,酸”来解暑。

今天

辛丑岁二之气。
自春分至小满。
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微火。客气少阴火。中见水运。火当其位。阴精承之。寒热二气。奉太阴之政。宜治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岁谷用口。间谷用豆。乃无客热之害。

“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就是这个夏季的养生指南。因此我们的医生团队,也首推酸梅汤。

酸梅汤,在五方九如工作室的药锅里,能够一年四季熬制不停。

很多人以为酸梅汤就是夏日用来解暑的。其实不然,酸梅汤在无方九如精细选材与炮制下,拥有比很多药材还好的治病及预防效果。

怎样才能熬制出这碗甘酸可口且退热化痰强肝胆的高规格酸梅汤?请听小编细细道来。

酸梅汤——美食美色护肝胆

酸梅汤具备优异的健脾养肝功效。酸梅汤的基本口感是酸甜,五行系列中木与土的关系往往被曲解。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是鲜活的艺术,木土关系并非望文生义地刻板存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 宝命全形论》中明确了对木土相克概念内涵的修正,即“土得木而达”,理解之机窍在于木土“相克”实践中需作“相生”观,也就是说,养肝胆与健脾胃之间是相互促进关系,无怪乎祖先骄傲地将祖国称为“东土大唐”。所以,我们发现,酸梅汤的建中敦土功效,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比如有会员反应,春季孩子发烧,喝了两袋酸梅汤就退烧了。还有人说,应酬喝酒后,喝一些酸梅汤不但可以助消化,还可以解酒护肝。

主角乌梅,功能强劲

酸梅汤中用量最大的是乌梅。梅属木,入肝胆:肝脏是胆汁的分泌器官、是最强大的消化液制造者与最重要的解毒脏器,胆囊是胆汁储存的肌性膜囊,肝胆在人体生理、病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乌梅味酸,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并协调奥迪氏括约肌(SO)的运动。因而,酸味的乌梅,能敦土益胃,兼可敛火。

《本经逢原》郑重强调:“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在生活实践中,酸梅汤不仅是一味优秀的安中饮品,在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的止痛与调护方面更能发挥明确的积极作用,久久追摹,常可建非比寻常之功。

恶性肿瘤与免疫性疾病高发,是中国现代城市疾病谱的重要特征。《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著名论述,在恶性肿瘤与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酸梅汤入胆经、行跷脉、平衡免疫,在个性化忌口的前提下,时时饮之,建功匪浅。

上百次的尝试,才配得出的汤料

经过长期调试,酸梅汤的基本配方为:乌梅生甘草 炒山楂 洛神花 桂花 鲜柠檬汁 冰糖 蜂蜜。其中影响口感与功效优劣的关键因素是前三者的比例关系和冰糖的用量。我的心得如下,乌梅:生甘草:炒山楂的分量关系控制在10:5-7:2-3之间,可获得最佳口感。

阅读古书时,大家惯性地混淆“甘”与“甜”在宋以前的概念以及对人体迥然不同的作用,加之现代人对糖过分抵触;故而,很多朋友的自制酸梅汤中冰糖用量不够,这也严重地影响着酸梅汤的口感和功效。

新会陈皮入方,专除水湿

历史传承中的酸梅汤保留了少量陈皮入方,既体现了对中焦脾胃的顾护,又是酸梅汤方脱胎于宋本二陈汤的佐证之一。《本草纲目》陈皮条目中载:“(陈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对于水湿壅盛的朋友,可以在酸梅汤料中去生甘草,加少量陈皮(陈皮量大约是甘草的1/5),大用冰糖,其效弥彰。

选货有多苛刻,效果就有多惊艳

乌梅

乌梅的质量是酸梅汤选货中最关键的因素。乌梅系蔷薇科植物梅接近成熟的果实,轻微脱水后,经烟火熏制的产品。烟火熏制后乌梅,酸中显焦苦味,不仅增加了敦土之功,还加强了入心与小肠经的作用。

故而,虽然酸梅汤四季皆宜,但尤其为夏季推崇。乌梅常见假劣品为:染色乌梅、幼桃、幼李、幼杏等。鉴别而言:染色乌梅入水明显掉色,幼桃无乌梅“味极酸”的口感特征,幼李、幼杏剥去果肉见核即可一目了然。

道地烟熏乌梅与大红梅(未经烟熏)

青州石板山楂,选中间片炒制

山楂(北山楂)宜选鲁货,尤其潍坊地区所产最优,被称为青州石板山楂。将鲜山楂果横切为4-5片,弃去两头,留中间片;将中间片的核剔除,烘干;用厚底紫铜锅小火慢炒,炒货时,需内外匀熟,务必使得去核中间片炒透。只取中间片的原因是两头杂质多,易含泥沙;去核可以避免汤液的苦涩味道;生山楂中的有机酸比较峻烈,炒过虽会使汤色暗淡,但可免除生山楂损齿克胃之弊。

去核山楂中间片炒货与生品

被很多人一笔带过的熬制过程,考验的是中药人的初心

选器

备好优质酸梅汤料后,下面就需要得体的熬制方法了。首先,选器,酸梅汤的熬制以传统砂锅、紫砂锅、玻璃、搪瓷等器皿为佳,家庭炖汤用的砂锅洗净油脂后使用无碍。历史传承中熬制酸梅汤讲究“忌铁器”,这是非常合理的——酸梅汤料中的有机酸、鞣制等内容物易与高价铁离子形成黑色沉淀物,从而影响口感与汤色,所以酸梅汤熬制与存储中必须注意忌铁器。

水源

为了成就酸梅汤顺滑流利的口感,水源选择以天然矿泉水为佳。古方煎法与传统烹调极其重视用水。《本草纲目》将水部列在显要位置,收录各种水共43种,分为天水13种、地水30种。即使条件所限,我们至少要掌握天然矿泉水的分子有序状态、自来水的混沌性、甘澜水的洗涤效应。学会区别使用水,趋利避害,对提升中药的疗效与增加饮食的滋味有重大意义。

浸泡

与煎煮中药的原理一致,酸梅汤的熬制首先需要浸泡,浸泡的目的是使细胞充分吸水、肿胀,加热后细胞壁爆裂,成分迅速大量析出。加足水后,浸泡时间建议控制在8小时左右(天气炎热时应置于冰箱冷藏室内以免变质)。很多朋友只重视汤料质量,忽视了煎煮方法,实际上,充分浸泡是成汤浓稠的关键步骤之一。

火候

将充分浸泡的酸梅汤料武火(大火)煎沸,改为文火(小火)再煎2-4小时,以见部分果肉析出为度;此时,再用武火沸腾3-5分钟,火力大小以不溢锅为标准。最后一步武火沸腾能促进酸梅汤更加稠厚,原理与烹调讲究的“大火出浓汤”一致。浸泡与火候掌握,是酸梅汤汁浓郁、口感丰满的重要基础。

技巧

很多会员说自己熬制的酸梅汤口感,汤色都不如我们药锅熬制的。这是因为首先浸泡和煎煮时间不够。还有一些细节没有把控好,比如要选择内壁光滑的砂锅(或其他合理的器具)、后下洛神花(临关火前3-5分钟)、关火后立即倒出汤液(关火后不再闷泡)、临饮前才调入蜂蜜(蜂蜜是悬浊液)。

香味浓郁、口感丰富是优秀酸梅汤适口的重要原因。除之前提出的熬制要点外,加入桂花有助于提香,加入鲜柠檬汁可以更好地提升口感的层次性。在选择桂花时,以丹桂为佳,尤其蒲城糖丹桂值得青睐,加桂花的诀窍在于倾出汤液时趁烫调入;鲜柠檬汁要现榨,在汤液候温时方适合加入,鲜柠檬汁的加盟将令口感酸、甜的顺接自然、完整。因为具备一定的普适性,酸梅汤才能作为饮品长盛不衰;酸梅汤虽然有保健治疗功效,但大众饮品是酸梅汤的基本定位;普适性是酸梅汤可推广的重要原因,养生功效只是对酸梅汤锦上添花的加分。

这样一款质朴而功效卓绝的高颜值美物,一年四季均可享用。何不亲自品鉴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