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性与木性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雁过留痕,人过留声。
自然万物,大多没有人类那般矫情。
林间小草,需与大树争晖;
草原小鹿,在豺狼环伺中饮水。
唯天之骄子的人类,
饱暖思淫欲,
无事悲春秋。
改造自然、均衡利益,人类谓之理性;
春花秋月、故弄深沉,人类谓之感性。
理性的标准,是如此的飘忽,
以至于,
太阳围着地球转,曾经被视为理性认知。
感性的阈值,是如此的宽泛,
黛玉可以葬花,
“环保小公主”也可以煽起蝴蝶的翅膀。
神说,神爱世人;
佛说,一切皆无常;
马说,极大丰富;
儒说,小康社会,天下大同。
理性看,皆有理;
感性瞧,皆又无趣。
尘世中,
大板见众人,多为“木性”。
理性太费脑,
知识大爆炸,
信息太多维,
意识形态很顽固,
各人立场又个个不同,
人类达成共同的理性,总也太难。
感性太伤神,
地铁太挤,
学区房太贵,
荷尔蒙衰减太快,
地中海式发型不期已来,
感性的小酒,找不到支棱的小桌板。
心木、神木,故形也木。
非理、无感,故言曰木。
木华秋实,
既可迎风招展,
挥出无意的小手;
也会深耕大地,
吸取脚下的营养。
大板尚理、大板多感,
大板终为木,
湮暮山林间。
赞 (0)